正文 第5章 親子之橋:感悟孩子的親情心理(3 / 3)

女孩的父母表示了理解和讚同。我繼續實話實說:“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學問的父母比一般父母,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更多的不利。”

這下似乎嚇著了對方:“是嗎?!為什麼?”

“您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為不幸的,是她的爸爸媽媽太棒了,學問太大了!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講可能恰恰變成一個不利的因素。”我分析說,“為什麼呢?因為即使我們不去直接給孩子加壓,父母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地位,這本身對孩子就已經是一種無形的威壓。何況,我們肯定會比普通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更高,給孩子的壓力更大。有調查顯示,高學曆母親的對孩子采取一種更為嚴格的教養態度,有的甚至近於苛刻。所以如此,就是高學曆的母親,拿自己作為孩子的比較對象,所以,對孩子的要求會比一般母親更高。可以推論,高學曆的父親也會有這種傾向。‘我是博士生導師,你死活也得給我念一個博士來?’就是這樣,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通過各種方式的耳濡目染,把這種期望和壓力灌輸到孩子的心靈之中。就說‘隻有讀書才有前途’這句話,實際是想扭曲了青少年學習生活的一句話。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我們的少年時代大多不就在豐富多彩的玩玩鬧鬧之中長大的嗎?為什麼孩子就該‘隻有讀書’?孩子的世界原本就是多彩的世界呀!可是我們一味地大講隻有讀書才有前途,這對一個孩子是多麼沉重的壓力?結果呢?打個比方,正由於我們對孩子的學業的過高期望,過多壓力,孩子就像已經得了厭食症一樣,得了‘厭學症’。”

“哦,對,對!”女孩的父母異口同聲。

“父母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身份,對孩子的成長還會有一個不利的因素,那就是孩子在家中難於享有平等和民主。”我繼續分析,“前麵說的對孩子學業的過高期望過多壓力,其實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拿成人的眼光來看孩子的生活,以成人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再如,麵對文理分班享有選擇權利的本應是孩子,一般家庭也多是全家商量孩子決定的。憑什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權利?這是因為父母的專家‘自居心理’:一般的父母不懂學問,當然要和孩子商量,我是專家,這學業的事情,比一般父母懂得多,你小孩子當然該由父母給你做主啦!可是哪知道,父母雖是專家,對孩子的心卻未必就懂。於是,到頭來還要讓孩子重新換班。這不也是因為父母是專家,孩子比別的孩子多‘享受’的一份不幸嗎?”

女孩父母會意的笑了:“看來,需要我們當父母的好好調整了。”

“說的好!”我讚賞地說,“假如父母能後撤50裏來看孩子,心態就會多一些寬容與平和。這樣即使親子之間再有衝突,也可以不再‘交火’,而是坐在‘談判桌’上了。和平的日子裏,親子就更可以多多交流了。如此,孩子慢慢地會重新認識父母:爸爸媽媽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長者、學者,而是朋友,平等的朋友。”

家庭的溫馨,親子共同營造

一天,一個神情抑鬱的女孩走進心理谘詢室。她猶豫再三,終於鼓起勇氣說:“馬老師,您懂心理學,您說我該怎麼辦?”

職業的敏感使我察覺到她的心靈一定需要扶助:“有什麼難處?馬老師幫你想辦法。”

伴著淚水她傾訴了心中的痛苦:“不知道為什麼,我父母經常吵架,我是在他們的吵鬧聲中長大的。昨天他們又吵了起來,吵得很凶,媽媽嚎啕大哭,爸爸砸壞了很多東西。我一言不發地坐在角落裏,心裏痛苦極了。他們雖然是愛我的,可我卻有點恨他們,有時甚至想離開這個家。是這個家讓我形成了消極、抑鬱、孤僻的性格,我對生活幾乎失去了信心……”

聽著她的訴說,類似的鏡頭一幕幕在我腦海中閃過。

這是一篇出自少女之手的沒有絲毫虛擬成分的帶血的文字——

今天,爸爸媽媽又一次吵架了。他們吵得很凶,爸爸那嚴肅的臉上掛著滾燙的淚珠。家裏的氣氛是那樣僵,濃重的空氣讓我窒息。我不知道自己在這場戲中該扮演什麼角色,隻是一個勁地哭。

我也不知道該幫誰。畢竟,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媽媽。我茫然了。我不明白,一個好端端的家,為什麼總是吵架?猛地我想起一篇文章裏寫的:爸媽吵架了,我隻有犧牲自己來保全這個家。於是我從抽屜裏翻出一把小刀,對著自己的手指頭……

鮮血,柱一樣地躥出來。我沒有哭,卻笑了,因為我仿佛從這血的背後看到了父母和解的笑容,看到了一個和諧而溫馨的家……

時常有少年朋友向我訴說這樣的苦惱。在一次調查中,對“最想說給爸爸媽媽的心裏話”一項,很多同學的回答都是“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總吵架”,“我們希望有一個溫馨的家”。是啊,人人都需要一個溫馨的家,孩子們更是如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當父母的應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營造一個溫馨的家。我表示了這樣的意思。

“非常感謝您能理解我們,能幫我們勸說我們的父母。”女孩聽了我上麵的意思讚許地說。

“可是,”我話鋒一轉,“現在我想跟你說,作為正在長大的中學生,也該嚐試去理解父母。”

“那麼,您說父母為什麼總吵架?他們不可以不吵架嗎?”女孩很是困惑地問道。

“這正是你們需要理解的。”我誠懇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父母,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家庭角度,自然都是不吵架為好。但是,父母也是人,他們在家庭生活中、在孩子麵前無法表現得總是那麼完美。這正如你們同學之間也難免會發生衝突難免會吵架一樣。不錯,隻有相親相愛的人才會結為夫妻,可相親相愛的人也同樣會有矛盾,有衝突。而且,由於諸多的對於你們也許是說也說不清的原因,夫妻之間會有許多的不和諧。再有,由於夫妻是一家人,彼此之間不可能如與外人打交道一樣有那麼多講究,衝突矛盾便容易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便是為什麼那麼多的父母總是吵架的緣由。”

聽了我上麵的話,女孩表示理解:“您說的很對,我們應當學著理解父母。可麵對父母的爭吵,我該怎麼辦呢?”

“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我順勢說,“對溫馨的家庭,你不能隻是渴望,還應該積極主動地跟父母一起來營造。”

隨後,我給女孩提了以下建議:

一、不做裁判員。成人之間的有些事,的確常常是“說也說不清楚”,難分是非。作為孩子,你一般不宜做那個難做的裁判員。你隻要記著,爸爸媽媽是愛你的就夠了。

二、當一名和平的使者。以你可行的方式,平時多在父母間架一座感情的橋,促使父母有機會溝通感情,“戰時”在父母之間化解戰火。除去個別“苦大仇深”的夫妻外,大多數父母會在意兒女這位和平使者的“工作”的。

三、機智回避。比如,早晨,父母“戰火”要“燃燒”起來,你該上學就背起書包走你的。晚上回來,說不定就會看到父母的笑臉呢。

四、借助“權威”。你走不開,勸不好,而“戰火”又要升級時,你可以請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的麵子常常可以讓父母休戰。

五、獻上自己的愛心。當父母的“戰火”平息後,你給流淚的媽媽遞上一條毛巾,給愁苦的爸爸搬過一把椅子。親情所至,父母的心中定會湧起理性的柔情。

六、說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讓爸爸媽媽知道,他們一定會以加倍的愛來撫慰你受傷的心,你的家必會又多幾分溫馨。遺憾的是父母常常沒有機會聽到孩子的心聲。所以,你適時地跟爸爸媽媽傾訴他們吵架給你帶來的苦痛,也許正是你營造溫馨的家的最好行動呢!

聽到這裏,女孩臉上露出了笑容,說:“我懂了,我會以實際行動為我的家增添一分溫馨。”

後來,我又見到了女孩的父母。女孩的父母都是很善良的人。我們就家庭心理氣氛問題進行了交流。他們了解了孩子的心思之後,非常動情,很是愧疚,深深地感到對不起孩子,一個勁兒地追悔。

其實,每一位愛孩子的父母都是好父母,需要的隻是講究一下家庭中的交往方式。我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後,我們一起討論了家庭心理氣氛對孩子心靈健康的影響,以及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的辦法。

不久,我接到了女孩的一封信。她告訴我,他們的家中又有了許多的溫馨,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爸爸媽媽的愛。她說,真的好感激我給她們送去了溫馨。

我笑了:我能有多大作用呢?每一個男孩女孩家庭的溫馨和幸福,都是家庭成員自己營造的,當然包括如這個女孩一樣的男孩女孩自己。

單身母親,怎樣關愛兒子的心

現在,這位來訪者也是一位中學生的母親,一位滿麵愁容的母親。

從她艱難的訴說中知道,她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離異,本想專心養育孩子,倒也心靜。誰知幾個月過去了,孩子並不讓人省心。見孩子整天心事忡忡,學業也在退步,心裏真不知如何是好。

“沒有合適的人商量,知道您是心理谘詢專家,想請您給出出主意。”她強做笑顏地懇求說。

單親家庭的子女的教育,的確有其特殊。由於父母的離異,單親家庭這種特殊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心理及學業鬧不好都會有產生負麵影響。例如,廣州市對分布在市區的800多戶單親家庭進行調查,發現子女有情感問題的(包括孤獨、煩躁、冷漠、自卑、逆反心理等)占74%,子女學習處於中、下水平的占77%,子女品行表現屬於中、差的占75%。

一位初中女生在日記中寫道:“自從父母離婚,雖然母親在物質生活等方麵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我仍常常感到一種自卑。孤獨和失落。我無法和別的同學一樣,得到父親那種強有力的鼓舞和支持,也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自豪地談論有關爸爸的事情。因此,我總是感到自己是那麼怯懦,是那麼沒有自信……”

看來,現在這位來訪的單身母親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

“孩子知道您離異的緣由嗎?”我問道。

“幾個月了,我一直沒跟孩子提過這事。”她說,“我看孩子心事挺重的,這個周末,我們娘倆做了一次長談。我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跟他爸爸過不到一起,不是媽媽不體諒他,是實在沒有辦法,希望他理解媽媽。經過談話,孩子心裏的壓力好像減輕了許多,他表示不怪媽媽,要爭氣當個像樣的男子漢。從離婚後,就這一天在家裏我有了笑容,孩子也有了笑容。”

我讚許道:“您能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誠懇耐心地解釋他的父母離異的原因,求得孩子的理解,這是明智的,必要的。因為孩子總要麵對這一事實,麵對他人可能的詢問。他心裏不知一點原委,隻能是困惑、自卑、壓抑。已經是中學生的孩子了,了解父母離異的情況,心中有數,既有助於孩子的理解又能保護其自信。你們母子的笑容告訴您,您做得對頭。”

也許因為受到讚許,這位母親的話也暢快了許多:“我跟孩子講,你爸爸怎樣怎樣壞了,怎樣怎樣沒出息,你不用想他,要爭氣,長大不做他那樣的人……”

“這您可就過頭了。”我攔住她的話說。

大人之間的許多是是非非,孩子還不一定全能弄明白。婚姻的死亡也不一定就是給其中的某一方的人格判了死刑。就血緣關係說,親子關係是改變不了的。況且事情都在變化,即使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真的走過人生彎路,也有重走正路的可能。親情是割不斷的。大人之間的恩怨不必轉嫁給孩子。大人之間情斷了,也不妨父母雙方跟孩子親情依舊。所以,說明離異的緣由,不必製造孩子對父親或母親的敵意。

說到這裏我問:“您說是嗎?”

“我也是氣糊塗了。您說得對,怎麼著也是孩子的爸爸。”她笑而轉憂,“可是這孩子學習怎麼辦?”

“別急,學習問題隻是個現象,或者說是第二位的。”我的話題一轉,“第一位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隨後我提出建議。

離異的單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應注意兩點:一是充實孩子的生活彌補親情不足。比如,負責帶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不論多忙,也應抽空多跟孩子活動交往;還可以引導孩子多交同齡朋友,促他走進夥伴中去。二是注意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在孩子人格形成中,父愛與母愛有無法替代的作用。缺少父愛,孩子就會形成‘偏陰人格’也就是容易表現得懦弱、多愁善感、自卑、缺乏毅力、果斷性不強等;缺少母愛,孩子又會形成所謂‘偏陽人格’也就是容易孤僻、冷淡、缺乏愛心和同情心,沒有安全感等。因此,對於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來說,要特別留意彌補孩子因缺少父愛或母愛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見女士點頭表示讚同,我說:“比如您的孩子,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多接觸一些成熟的負責的成年男子,像叔叔、舅舅、男老師等,還可以讓孩子多看一些表現男性優秀品質的書籍和影視,一旦孩子丟掉自卑,扔掉包袱,樂觀而自信地麵對生活,學習的退步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您說是嗎?”

“對,對。就為孩子生活了,做多少事我都願意。跟您說句實話,我不打算再婚了,一心隻惦著孩子。”這位母親實話實說。

“一切為了孩子,自然是孩子的幸福。是否再婚是您的權力。但請注意一個事實,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是跟母親的孩子,確實有一些表現得軟弱和缺乏生存能力。這與大人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給予過多的嗬護不無關係呀!一心隻惦著孩子,是該教他學會自己走人生路。這才是真正的愛護。再說,也不該為孩子迷失了自己。您說呢?”

在這位母親消退愁容告辭之後,我想,離異是一種無奈;離異之後忘記孩子的教育則是一種失職。這位母親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這位母親沒有忘記:孩子沒有了完整的家,也應該享有家庭的溫馨。

再婚父親,如何理解女兒的心

電話裏,張先生一再要求我先安排接待他的來訪。於是,這一天我們如約坐在了一起。張先生人在中年,儀表端莊,頗有修養,卻掩飾不住心中的困惑和焦慮:“我怎麼說起呢?”張先生情急之下掏出兩封信愁苦而氣憤地說,“您先看看這個,這是我的13歲的女兒前些天貼在我門上的兩封信,都是謾罵侮辱性的話!”

看過孩子寫的信,我知道了孩子針對的是繼母。這其中有怎樣的前因後果呢?從張先生艱難地訴說中知道了他的故事。

我的第一次婚姻很不幸。由於先天的原因,妻子患有包括精神障礙的多種疾病,還有一種罕見的肝髒的不治之症。我的婚姻就是伴隨給妻子四處求醫治病度過的。說實話,我們的感情不是很好,不知我們吵了多少次架。但是我敢說自己是負責任的男人,為了給妻子治病,我負債累累。到後來專家說,病人沒有希望了,不要再花錢了。可是嶽母卻還是要求治療,我繼續四處借帳。最終,妻子還是沒有留住。

妻子死後,嶽母不讓我再婚,說一定要等幾年時間。所以當時有人介紹,我推辭了。後來我還是決定在百天後開始談了一個對象。嶽母知道了,堅決反對。我們根本無法溝通。相隔一年後,我堅決再婚了。對方有一個女兒,我們一家三口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的第一次婚姻留下一個女兒。可是,女兒出生後一直和姥姥在一起,不讓我們帶孩子。就是孩子的媽媽,也得找借口或者偷偷地才能把孩子帶回家。我再婚後,孩子姥姥和我爭吵不斷,有事了就找上門來,打架一樣,更不讓孩子回家了。隻知道讓我承擔孩子的生活費,我的收入多半都給孩子花了。現在的妻子沒攔過,而且,孩子有病她還拿出幾千元來給孩子治病。但是,孩子姥姥還是不滿意。我和女兒根本就沒有直接的交流接觸的機會,孩子受了不少姥姥的影響,對我意見很大。

今年春節,一天,女兒來家裏找我說要回老家拜年。我正好去單位值班。妻子說我不再家,沒有把孩子讓進屋來。孩子回去告訴了姥姥,姥姥很是不滿,以為我躲在家中不見孩子,就去單位要看看是否值班。偏巧我當時因事外出,回來的路上才和姥姥相遇。姥姥非常不滿,說我們騙孩子。我們自然少不了爭辯。第二天,我就發現門口的對聯撕壞了,更嚴重的隨後就是連續兩次在我的門上貼了這兩封信。這一定是嶽母讓孩子這麼幹的。再這樣下去我的婚姻就會出現危機了……

敘述的過程中,張先生不斷地吸煙。說到這裏,張先生又點燃了一支煙,心中的氣惱和不平,伴隨著煙霧一起升騰著。我表示了深深地理解之後,問道:“具體說來今天要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

張先生脫口而出:“這樣的信如果再貼我應該怎麼辦?”

“這似乎該是法律方麵的谘詢了,不是心理谘詢師好發言的了。”我笑道。

“對,您瞧我,氣糊塗了。”張先生平靜了一下改口說:“應該說,一個是和孩子姥姥的關係怎麼辦,一個是和孩子的關係怎麼辦?”

“兩個問題的確有聯係,但既然是兩個,我們就把它們先分開來。”我說,“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和孩子的關係問題。對嗎?”

見張先生表示肯定,於是我說:“人的天性不是損人不利己,孩子不會無端地耍壞。孩子為什麼這樣呢?不能排除孩子受了姥姥的影響,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眼睛。我們假如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眼裏看到的是什麼?孩子看到的是:她沒有了媽媽,爸爸也沒有了,因為爸爸和另外的與她毫不相幹的娘倆在一個家裏。同樣是孩子,為什麼那個孩子什麼都有?一個沒有媽媽的孩子再找不到爸爸,這是怎樣的不幸?過年的日子,是人們團聚的日子,孩子卻隻能在姥姥家,姥姥即使對她再好,再偏愛,可這是她自己的家嗎?當鞭炮想起來的時候,沒有媽媽,也找不到爸爸的孩子心中該是怎樣的滋味?我們沒有理由要求孩子完全弄懂導致這樣局麵的來龍去脈,她隻是感受到了痛苦。如此說來,孩子心中難言的苦痛不是讓誰想來都心痛的嗎?何況是孩子的爸爸?孩子是自己的親骨肉啊!”

我說不下去了,張先生也已經熱淚盈眶。

稍稍平靜之後我繼續說道:“孩子這樣做,隻是她心中渴望溫馨和幸福。她心裏想:我的幸福哪裏去了?為什麼我爸爸不能和我在一起?過年的日子裏他在哪裏?由此孩子自然想到了是因為爸爸的再婚,是因為繼母的到來。再加上繼母的拒之門外,於是滿腹的不平、抱怨甚至仇視,都集中向繼母開火了。這樣想來,孩子貼這封信,就不是讓人可氣,而是讓人可憐了,孩子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呀!再說,當初既然能夠不顧一切阻力而再婚,為什麼沒有不顧一切把孩子要到自己身邊?現在感到了自己婚姻的危機,為什麼沒有想到孩子心靈成長更是麵臨危機?是不是潛意識裏親情讓位給了愛情?是不是不顧了孩子而顧了自己?這樣說來,孩子的不滿似乎不是也合情合理了嗎?”

張先生臉上的愁苦和惱怒沒有了,留下來的是追悔和歉疚:“是,是要好好理解孩子呀!”

心理谘詢師不是就人際障礙進行是非對錯的評判,而是幫助人從心理上化解人際障礙。化解人際障礙需要心理換位,也就是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對所遇到的問題,能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對待他人,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我們前麵的溝通便是為了幫助張先生心理換位。心理治療中有一個“空椅子技術”可以幫助人進行心理換位。當涉及到人際衝突或人際障礙的問題時,讓當事人想象假設另一人就坐在對麵一張空椅子上,當事人麵對空椅子訴說。然後,換到對麵一張椅子上,扮演另一人來回答問題。心理谘詢師的工作就是在適當時刻請當事人變換位子,指導當事人與假想的對象進行對話。通過這個練習,當事人得以更為詳盡地體驗並且了解自己特別是對方的種種情感和心態,以便於相互理解。

談了上麵的意思,我指著張先生身邊的空沙發說:“當自己訴說孩子的不是的時候,假如孩子就坐在這邊的沙發裏,她會怎麼想,怎麼說?如果能夠經常運用一下空椅子技術,如果能夠經常聽聽孩子的心聲,是不是對問題就會有新的認識?”

此時,張先生心中的惱怒全然沒有了:“是呀!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想想,對孩子的一些表現就有了新的理解。就是孩子貼信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有了心理換位,就會感到孩子這樣做不是讓人氣惱,而是讓人憐愛呀!”

“是,是呀!”張先生的情緒狀態已經和剛才全然不同了。

“為什麼現在的情緒體驗和剛才不一樣了呢?”我分析說,“是因為對問題的看法改變了。心理學有個‘ABC理論’認為,外來激發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但是,由於個體依據不同的認知理念,對外來激發性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釋或自我說明,最終便導致了不同情緒反應。這告訴我們,決定人的情緒體驗的,不是現實生活本身,而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真是這樣,看法不同了,態度就不一樣了。”隨後張先生又問,“還有什麼具體的解決辦法呢?”

“以上我們主要進行了認知調整。”我說,“接下來,是和妻子好好溝通,一同來理解孩子,再和孩子溝通。這樣你們的父女關係也就會慢慢地改善。當然,在這一係列的溝通之中,需要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先是感動自己,再去感動妻子,最後成人的摯愛深情會慢慢地感動孩子。慢慢地孩子會打開她的感情之門,接納父親,接納繼母的。這一切都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真情所至。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想撞開孩子的感情的大門,隻有靠真情。”

“是這樣。”張先生讚同地說,“可是,目前孩子和我們情緒對立,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有了真情湧動,自然就會有許多許多心靈溝通的途徑。比如,可以借助合適的中間人先間接溝通,再有,既然孩子已經可以寫信了,爸爸為什麼不可以也寫信表露真情?”

“對,還可以讓妻子也寫給孩子寫信談談心……”

“還有,即使言談舉止之中,神態眼色之間,都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真情摯愛。人的情感是互動的,孩子的心會有回應的。當然,心靈堅冰的融化需要時間,不能指望孩子很快就買帳。但是,隻要有真情,孩子心靈的堅冰總會融化的。至於,和孩子姥姥的關係,心理換位,空椅子技術,認知調整,等等,也一樣適用。比如,孩子姥姥的不滿表現未必惡意而為,站在老人角度想想,自己的女兒沒有了,加上不論什麼原因你與前妻確實感情不好,孩子確實沒有了家,這不是都會讓老人心理失衡,做出缺乏理智的事情嗎?當然,關鍵還是首先改善父女關係。”

“謝謝您讓我的心不再混亂,我會努力當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張先生終於露出了平和而有希望的笑。

非常家庭,親情一樣濃

電話預約後,我接待了遠道而來的一家三口:一對中年夫婦和一個長大的女孩。

女孩的父母都是職場中人,母親還是一位知識女性。女孩的父親少言寡語,母親自然就成了首席發言人。他們說,女孩雖然平時有點膽小內向,卻也是個好孩子,很聽話,很懂事,很讓父母喜歡和疼愛。但是,最近孩子好像出了什麼毛病,總是心緒煩亂,焦躁不安,說心裏憋得難受,卻和父母什麼也不說。實在難受了,說要看看心理醫生。於是,看到了雜誌上我的專欄,從雜誌社輾轉找到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電話號碼,才有了現在的來訪。

感覺告訴我,這對夫婦對孩子的感情,一是非常的愛,二是非常地擔心。女孩為什麼出現情緒問題?當我問及還有什麼需要介紹的情況時,女孩的母親看了一眼孩子的父親,瞬間的遲疑之後說,孩子曾經有過和男孩的感情問題以及對一個女孩的嫉妒。

事情就是這些嗎?既然女孩主動來訪,看來與女孩的直接溝通是最重要的了。

女孩已經18歲,正在讀高中,這裏我們姑且叫她曉雯。曉雯傾訴說:好久好久了,我總是胡思亂想,每天躺在床上,總是要把一些令人不高興的事沒完沒了地亂想,好像成了習慣一樣。這很痛苦,就總是想控製自己。可越是控製,越是亂想。從初三時,就感覺到這樣胡思亂想。而且,那時我值日負責擦黑板,有一段時間,總是沒完沒了地擦黑板,總感覺不幹淨,隻要看到黑板有點字跡,在座位上也總有想去擦黑板的衝動。這個毛病慢慢好了,卻還是要胡思亂想。結果,中考沒有考進重點。

曉雯的上述狀態屬於強迫症症狀。

強迫症又稱強迫性神經症,特征是重複出現缺乏現實意義的不合理的觀念、情緒、意向和行為。雖然患者本身力圖克製,卻又無力擺脫,從而導致嚴重的內心衝突和強烈的焦慮。強迫症多見於十幾歲的少年。主要症狀表現為:①強迫觀念。表現為不由自主地在大腦中呈現某種想法、某件事、某句話等。它包括強迫懷疑,如,是否關好水龍頭,是否在考試時漏答了題目,是否係好了褲帶等;還包括強迫思考,如,常一個人窮思竭慮:天為什麼是藍的,l加1為什麼等於2,人為什麼隻長兩隻眼;對立觀念,如,老師喊“立正”,就想到“稍息”。②強迫表象。這是一種盤踞在患者腦海裏的逼真的詳細的又常常是恐懼的景象,如意外事故的情景。③強迫意向。患者感到有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使作用,有好像馬上就要行動起來的衝動感,如患者總想能觸摸某個物件或身體的某部分,也有的總l、2、3地數數。④強迫行為。患者不由自主地反反複複地做相同的動作,以至一直到十分刻板的地步,如反反複複看門是否鎖好,反反複複看信是否封好,反反複複數路燈的個數等。強迫症不外是存在於腦子裏的和表現在行為中的症狀,所以,主要表現是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而這兩者又是密切聯係的。

心理分析學說告訴我們,強迫症狀往往會給人一頭霧水的假象。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往往是不管用的。因為,它的背後往往是某種生活衝突或壓力。就是說,當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麵遇到困擾或壓力的時候,內心的衝突形成難以化解的心結,往往會轉化成某種強迫症狀,表現為與問題似乎不相幹的一些症狀。這就好比病根兒本來在心上,症狀卻出在腳上。這在心理學上叫作置換作用,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製。

那麼,曉雯麵對什麼心理壓力呢?

隨著我們的繼續溝通,曉雯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嫉妒心理。她總是怕另一個女孩在學習上超過自己。那是一個同桌,比曉雯的學習稍差。一次,那個女孩提出要和曉雯比賽。於是,曉雯就特別怕看到那個女孩的勤奮學習。雖然表麵關係還好,但隻要一看到那個女孩,就有氣,心頭就升起嫉妒之火。

我以跑道上的運動員為例說:“假如你是其中一名本來較好的運動員,與你同組的選手如果都沒有競爭力,你雖然可能穩拿第一了,但是你能夠跑出好成績嗎?”

“當然不能了。”

“相反,如果同組有的選手很有競爭力,又會怎樣?”

曉雯很有悟性:“即使我不能拿本組第一,但成績肯定會提高。”

“學習上也一樣。有一個同學與你競賽,很可能使你的學習更棒。”我說,“如此說來,簡直要感謝人家呢。”

曉雯笑著點頭。這不僅是因為她悟性好,還可能因為這其實隻是她心理壓力最表層的東西。就心理谘詢的經驗看,當事人往往找最少壓力的事情先來交流。隨著我們交流的深入,曉雯開始坦露與男孩的感情故事。這故事和所有的男孩女孩的故事沒有什麼兩樣,不同的是,曉雯總是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經過溝通,她很快領悟這樣的感情是無可非議的,是每一個男孩女孩都要經曆的一段感情曆程,是很自然的事情。

溝通如此順利,應該說,在心理谘詢實踐中,是不多見的。但這並不讓我慶幸,反而有點疑惑。很快,我的疑惑得到了證實。

稍靜片刻,笑容從曉雯的臉上退去,神態緊張起來:“馬老師,其實我還有更大的困惑。還是就是在初三的時候,一個同學跟我開玩笑說,你媽媽比你才大不過20歲,別是未婚先孕吧。一句笑話,卻勾起了我的朦朧的記憶。我記得很小的時候,是有過一個女人的照顧過我。後來,好像有人說過我是後媽。三年級的時候,我在家裏的一個書桌抽屜裏發現了一個證明,上麵的大意說我是撿來的孩子。由此我心中就留下了一個越來越重的陰影:媽媽真的是繼母,我真的是撿來的孩子,他們真的不是我的生身父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隨著長大,我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疼愛我的,真心地愛。但我心中的疑問卻一直沒有答案。初三同學的話勾起這一切,我忍不住要和爸爸媽媽討個說法。可是他們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說法,我分明感到是在搪塞遮掩著什麼。這更加讓我困惑不已。我記得就是在那時,出現了總想擦黑板總是胡思亂想的毛病……”

現在,曉雯的心結終於找到了。女孩的強迫症狀主要是這個心結轉化而來。後來與女孩的競賽,怕女孩超過自己,與男孩的感情,怕別人鄙視自己,都是心理的自我防衛。因為自己的身世,心中安全感受到威脅,便隨時提防著受到傷害。焦慮不安,鬱悶憋氣,便是情理之中的了。

曉雯談到的情況,讓我想到她的父母剛才交流時的語言和神態,我意識到曉雯關於身世的猜測恰似空穴來風,很可能這確是一個非常家庭。就此,我與曉雯談了很多。主要意思,一是,不論你說的情況是否真實,你的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這從今天的來訪就可以看出。二是,假如是實情,媽媽爸爸沒有告訴你,肯定是怕你難於接受,也是為了愛你。三是,感情不是由血緣決定的,是共同的生活相互的關愛孕育的。假如真的沒有血緣關係,父母還能如此地愛你,親情更是無價,更說明你有一個可敬的爸爸,可愛的媽媽。曉雯靜靜地聽,最後深深地點頭。

針對曉雯的強迫症狀,我介紹了一些自我調整的方法。隨後,我再次與曉雯的父母進行了交流。

他們難為情地笑了。曉雯的母親說:“一來不知到底這樣的事情是否該說,二來真是不好意思說。現在看,您是那麼可以信賴,我們對心理谘詢師也就徹底實話實說了。曉雯的父親經曆了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兩三年的時候,因為沒有生育,領養了曉雯。在曉雯四歲的時候,他第一次婚姻破裂了,我們組成了現在的家庭。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就沒有再生育,專心地撫養著這個女兒。由於怕孩子接受不了,總沒敢對孩子說明。想等孩子長大了,再告訴孩子的身世。看來,這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影響。這件事該怎麼辦呢?”

人的心理活動有一個特點,對於略有所知又不完全清楚的事物,往往有探究的欲望,因而更為關注,而對於全然不知和完全已知的事物,反而往往並不關注了。這就是有些東西你越是“保密”,人反而越是想去“探密”的道理。曉雯的心態就是這樣,已經朦朧地知道了一些有關身世的情況,卻又不是很清楚,在這樣的心態下,自然很想探究,強烈關注。而父母的搪塞加劇了心靈的困擾和不安。這種心緒泛化到其它的生活事件上來,於是常常陷入莫名的焦躁不安。如果讓曉雯知道真像,雖然接受起來需要一個過程,但經過一段心理調整之後,她的心靈會早一點歸於坦然和安寧。事情常常這樣,猜疑和推測一旦既成事實,人們反而比較容易接受和麵對。再說,曉雯已經長大,有權利知道自己的身世,讓孩子知道隻是一個遲早的事情。就曉雯的心態看,先前的疑慮和探究的過程,讓她已經早有了心理準備。剛才我們的溝通也起到了鋪墊的作用,進一步強化了心理準備。所以我認為,到了告訴孩子真相的時候了。

曉雯的父母同意我的分析。討論之後我們取得的共識是,為了曉雯順利度過高三,趁著曉雯暑假的機會,讓曉雯了解身世的真相。

後來的一天,我的心理谘詢專線傳來曉雯一家的好消息。曉雯告訴我,她真切地聽父母講述了自己身世的故事,她和爸爸媽媽抱在一起,哭做一團,這是平生的第一次,過後從來沒有過的暢快。她說,她和爸爸媽媽的心貼得更緊了,她會好好讀書,來回報父母。

聽著曉雯的電話,我心頭湧起一陣暖流——隻要世間真情在,一樣地讓人心動。我祝福曉雯,她享有了人間真情的賜福。我祝福這個家庭,他們的親情會更濃。

遭遇父女畸情,初春女孩好困惑

這是一個有點蹊蹺的訴訟案,女孩要狀告父親對她強行索吻。律師意識到似乎此案應該去找心理谘詢師。於是,女孩來到了心理谘詢室。坐在我麵前的女孩話沒出口淚先流,伴著淚水講述著她難言的故事——

我媽媽沒有文化,又是急脾氣。從小我就不喜歡的和媽媽在一起。爸爸最疼我,最寵我,對我很溫存,我也愛和爸爸在一起。大約我十來歲時的一天晚上,爸爸說去另一個屋子睡。我就撒嬌地一定要和爸爸在一起。半夜裏,爸爸吻了我,我當時睡得迷迷糊糊的,也就沒有拒絕爸爸。過了半年左右,爸爸又一次那樣吻我,而且還摸了我的乳 房。因為爸爸最疼我了,我也就順從了爸爸。

後來,這樣的情形經常發生,爸爸經常和我在一起親近,還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但是我堅定地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一次,媽媽去了舅舅家裏。晚上我放學回家,看到家裏又剩下我和爸爸兩個人,我知道又該發生曾經發生的故事了,我有幾分害怕,又有幾分渴望。果然,晚飯後爸爸又和我擁在一起。我說這樣不好,可是無力掙脫。他撫摸著我的臉龐,撫摸著我的雙臂,撫摸著我的乳 房,撫摸著我的身體的各個部位。我好像被一股電流擊倒,全身酥軟,不能自持,順從地依偎在他的懷裏。雖然我心裏想著,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但是,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讓我癱軟地不能動彈,任他撫弄溫存。慢慢地我感覺他的手移到了我的兩腿之間,滑到了我的下身,一股更強大的電流衝擊著我,我無力地輕輕地呻吟著,我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時候,他猛然緊緊地抱住我,有力地壓在我的身上,我沒有拒絕他。忽然,我感到他已經把我的內褲退掉,他已經觸到了我的最隱秘的部位。我猛然驚醒,奮力坐起:不要,不要,不要這樣!我連連地說,隨後我哭了。他開始安慰我。我慶幸自己守住了最後的一道防線。

一次,在爸爸和我親近溫存的時候,他問我,是不是願意這樣?我說,我很不願意。此後,爸爸好久沒有再那樣待我。可是後來又舊病複發,一次又一次……

麵對女孩茫然無助的眼神,我的心很痛。心理谘詢師不是道德家,簡單的道德評判也不是心理谘詢的主旨,心理谘詢是為了幫求詢者看清當事人的心路曆程尋求心理自救。但這段故事的確潛藏著很大的危險。因為這是一場人的原始本能衝破了人倫常規的邊緣性的(即沒有性 交的)亂 倫,一場父女畸戀。

人的性本能指向性原本是很隨意的,是不論什麼血緣的。是世世代代的社會化生活使人的可能指向血緣親子的性本能的神經聯係被抑製了。這是在個體心理上形成的“亂 倫柵欄”的結果。由於這個亂 倫的神經聯係還會被激活。於是,人的原始本能一旦衝破了亂 倫柵欄的約束,以前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性能量便成了一匹野馬,人就會成了怪物。

那麼,讓這對父女陷入畸戀的異常情境和異常心態是什麼?

就情境方麵說,單親家庭、夫妻長期性失諧、居住條件差以及父女或母子過分親密,常常誘發親子畸戀。就這段故事說,後三個誘因似乎都存在。這樣境遇性的誘因很容易誘發主體的異常心態。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視,從父親方麵說,父女畸戀多源於父親的“洛莉塔情結”和“戀女情結”。《洛莉塔》是俄羅斯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巴科夫的一部小說的名字。這部作品是以一個中年男子執著地追求一位少年美女,並以愛情的破滅為主題的。後來,心理學便借用來有了概念,主要是指中老年男性在潛意識中具有的一種被壓抑著的對年輕女性的性 愛心理。洛莉塔情結的實質是戀女情結的變形。男人的戀女情結是女孩的戀父情結的一種對應的心態,指父親潛意識裏對女兒的性 愛心理。通常,戀女情結常常以變相的形態表現出來,即壓抑了對女兒的性 愛,以與女兒同齡的少女作為一種替代性的角色,表現為對年輕女性的性 愛心理。這便是通常一些中老年男性 愛戀年輕女性的潛意識根源。但是在很少的情況下,戀女情結也會直接表現出來。顯然,這位父親的戀女情結是較重的,因而沒有轉化為洛莉塔情結,而直接表現為對女兒的愛戀。從女兒方麵說,她的戀父情結是比較明顯的。這樣父女雙向互動的結果便形成了“父女互戀情結”。導致女孩和父親的早期親密關係的正是這樣的情結。但是,父女互戀情結不能及時化解就會導致父女畸戀。隨著女孩的長大,父女的親密接觸便具有了性的意義。於是父女互戀情結,演化成相互需要的兩性的情 愛以致性 愛,釀成了一段有違人倫的父女畸戀。

盡管我們這樣對父女畸戀進行心理解讀,這種行為同樣不能逃脫道德的審判。在這場父女畸戀中,當然主要責任在父親,可女孩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她不是純粹被迫的。但是,女孩又體驗到了一種巨大的壓力,於是,開始了自救的行動。

怎樣才能告別父女畸戀的困境?

在現實生活中,親子畸戀(包括父女畸戀或母女畸戀)大多是境遇性的,道德的規範和境遇的限製比較容易促使“亂 倫柵欄”恢複履行職能,當事人往往可以較好地主動控製。在親子畸戀中,往往親代一方是主動方,子代一方是被動方。這樣看似乎是從主動方入手解決更好。但是,一般此類問題多是子代來求助的。再者,血緣關係的親子畸戀,極少完全一方強迫另一方的情況,通常是子代由開始的被動而逐漸變得有主動成份。所以,心理幫助首先主要是對被動方的心理支持,恢複亂 倫柵欄的職能,提高其倫理觀念和防衛能力。一是被動方堅決說“不”,這是關鍵。前麵故事中女孩表示了不願意之後,其父很長時間終止了畸戀行為,就說明了這一點。至於此後的“舊病複發”明顯有女孩的責任。在提供心理支持後,女孩就是靠堅決說“不”,喚醒了其父的“父親角色意識”,抑製了其父的“男性角色意識”,即救助了自己,也救助了父親,避免了一場家庭災難。二是被動方與主動方隔離分居。前麵的女孩就是離家讀了一所住宿製中專,終於徹底告別了這段父女畸戀。三是求得第三方的合作。女孩就是求得母親的合作而告別了困境的。四是及時地求得心理谘詢工作者的幫助。女孩的心理求詢顯然比訴諸法律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當然,作為主動方更應采取現實措施積極自救。

同時我們應看到,平時注意異性家長和子女的接觸方式和程度,是預防誘發親子畸戀的根本措施。異性家長與子女避免過分親昵,鼓勵子女和同齡夥伴交往,都有助於子女及時化解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促進子女性別角色心理的健康和成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