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吸過一口煙。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缺點和優點,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優點,少一些缺點。用打罵、諷刺、嘲笑等高壓政策來迫使孩子改正缺點,並非是良好的教育方式。因為這很容易激起孩子逆反的心理,即使孩子在高壓政策下一時改正了缺點,但是由於不是出於自願和覺悟,也往往維持不了多久,最終缺點就變成了屢犯不改的頑固壞習慣。
要想孩子真正地改正缺點,就要像列寧的母親一樣和孩子做良好的溝通。隻有讓孩子真正地認識到改正缺點的重要性,他才會從內心裏主動地去改正,並能夠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缺點。
麵對孩子的缺點,父母不應該為了急於求成而過於情緒化地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理智地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導。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改正缺點,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要在他人麵前揭露孩子的缺點
當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很多父母常常會很謙虛地說:“哪裏?這孩子是獨生子,也很任性的。”或者“這孩子都上3年級了,還害怕蟑螂呢!”也許,許多父母會認為這樣說是希望孩子改正任性的毛病或者勇敢一點,但這種“謙虛的美德”卻會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8歲的明軍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在和人說話的時候,經常不由自主地捏捏自己的鼻子。雖然他常常提醒自己注意,但每當說話說到盡興的時候,他就又會忘我地捏捏自己的鼻子。而且,他還有挖鼻孔的毛病。
父母曾多次提醒明軍改掉這個壞習慣,但一直不太見效。有一次,明軍又在說話時挖鼻孔,父親見狀,也不顧當時眾人在場,就大聲斥責明軍:“幹嘛呢!怎麼又挖鼻孔,越挖鼻孔越大,就變得更醜了!”
聽到父親的斥責後,明軍就不自覺地趕緊捏捏鼻子,以使鼻孔縮小。而父親的話讓明軍的缺點暴露在眾人麵前,明軍覺得很沒麵子。
於是,明軍變得越來越愛注意自己的鼻子,上學後經常因為捏鼻子而遭到同學的譏笑,他開始變得自卑而孤僻。
父母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得愛麵子,就任意當著別人的麵說孩子的缺點。其實,這樣會嚴重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雖然做父母提醒孩子改正缺點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就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已經知道自己的缺點,有時還會為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對於自己的缺點,他並不想讓外人知道;有的孩子年紀尚小,覺察不到自己的缺點,但父母如果不分場合和方式地揭露孩子的缺點,仍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
如果父母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孩子改正缺點,自尊心常常受到傷害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自卑。所以說,父母為孩子改正缺點一定要注意場合與方式。
建議二: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缺點
沒有盡善盡美的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缺點,即使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名人也是如此。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成功,而有的人卻不可以呢?人們發現,成功的人士總是比較善於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改正缺點對於人生剛剛起步的孩子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一個狂妄少年,一天他忽然想到:“任性狂妄怎麼能成功呢?”他悟到要做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先掃除自己人格上的缺點。於是,他把自己不良的習慣和不受人歡迎的性格,一一寫在了牆壁上。例如:沒禮貌、好爭辯、不守時、沒耐性、執著、懶惰、自私、說歪理、沒有寬恕人的雅量,等等,總計有幾十項之多。
看著這麼多的缺點,他決心一定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他每天都用列在牆壁上的缺點來檢討自己的言行。一有成效,就把缺點從牆壁上抹掉。經過了很長時間,他果然改掉了了缺點。最終,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羅斯福。
父母要知道,讓孩子學著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才會更有利於他改正缺點。隻有發現自己缺點並能加以改正的人,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
麵對孩子在某些方麵的不良習慣,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評,而是要耐心地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父母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幫助他規範行為和思想,而孩子對於自我反省出來的缺點,往往更有決心和勇氣去加以改正。
建議三:正向強化,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孩子常常以成人的評價作為衡量自己的標準。當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時,一定要從正麵強化孩子對於事物正確的認知,從而引導他向好的方向發展。
有兩位母親在路上相遇,便攀談起來。一位母親領著自己七八歲女兒對另一位母親說:“我女兒在家一點都不肯好好吃飯。雞蛋不吃、肉不吃、青菜更是一口也不肯吃,整天就要吃零食。我和她爸都快要愁死了,真是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麵對媽媽的數落,女兒笑眯眯地瞅著媽媽,扯著媽媽的衣角表現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好像在挑釁地說:“不吃,就是不吃,你沒有辦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