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自我管理的能力(2)(2 / 3)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忙著給彤彤做飯,6歲的彤彤自己在洗手池邊洗手,突然看到了噴壺,就拿著噴壺跑到廚房,向媽媽說:“媽媽,給花澆水,花要喝水了。”

媽媽說:“好吧,彤彤去給花澆水吧!”

媽媽把飯做好後,出來一看,花的確是澆了,但水卻撒滿一地,媽媽說:“彤彤,現在地板上都是水了,該怎麼辦呢?”彤彤馬上跑到了衛生間拖著拖布過來,仔細地擦起地板來,一邊擦口中還一邊念念有詞地說:“要幹幹淨淨,幹幹淨淨。”

不一會兒,地板上的水就被擦幹淨了,媽媽高興地說:“彤彤可真有辦法。”彤彤也高興地笑了。

父母要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事情作出相應的處理,而且這種處理事情的能力會在日常生活的鍛煉中得到不斷提高。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否則,長此以往父母會很感到累,而孩子也會喪失自主選擇和負責任的能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問題,然而真正快樂的人並不是沒有問題或問題少的人,而是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人。父母如果信賴孩子,就會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信心,這樣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才會更加冷靜從容地思考,並作出自己的選擇。

建議二: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

孩子最終都要離開父母的嗬護,走向獨立生活的道路。孩子未來生活的好壞,關鍵在於他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基本素質。因此,父母要為孩子保留一塊自主的發展空間,讓孩子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和理性的愛。

父親從丹丹上幼兒園的時候開始,就每天都給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隻要不做危險的事情,丹丹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任何事情。

在這個時間段,丹丹有時候是去玩,有時是畫畫,有時會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當然,也有時是東瞧瞧西看看最終什麼也沒幹成,但是在自由支配時間的過程中,丹丹卻漸漸懂得了珍惜時間,並學會了更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時間。更重要的是,一段時間過後,她也許會了自主選擇,知道選擇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

隻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才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從小事開始,逐漸學會規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哪些事情該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後做或者不做。

當然,孩子的生活經驗還不足,思想也比較稚嫩,可能會因此而出現判斷上的錯誤,但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孩子可以從中吸取到教訓,這種教訓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誰都不是一開始就能自主選擇,但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觀念和判斷。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讓他在自主支配中學會如何抉擇,對他的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建議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也會想利用自己的經驗、閱曆來為孩子選擇更有前途、更加光明的成長之路。但孩子的路畢竟要靠他自己來走,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對自我世界的決定,孩子便會因此有一種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

一位父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很注意培養他自己作選擇的能力,哪怕孩子的選擇與自己預料的不一樣,他也從不以自己的意誌去影響孩子的思路。

在兒子小學畢業將要升中學的時候,他選擇了上綜合學校。綜合學校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這裏讀完初中的課程以後,既可以上文理高中,也可以上職業高中。在這期間,老師和家長會就孩子的潛質與發展方向進行開發和觀察。同時,老師和家長會對這些意見進行相互的交流,然後把總結意見提供給孩子做參考。但這些意見也僅僅是參考意見而已,真正的選擇權還是在於孩子自己。

兒子在選擇自己的未來時,沒有考慮“我這樣選擇父母會不會喜歡”,而是考慮自己會不會喜歡,自己該怎樣去規劃自己的未來,怎樣去按照計劃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最終,兒子的選擇成就了他的人生成功之路。

父母要知道,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卻是一個具有自主性和自身內在要求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選擇很難總是一致的,當意見發生分歧時,父母不應該一口否定孩子的意見。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的選擇,這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事實上,在選擇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各種相關信息,讓孩子充分考慮後再作決定,但不要以自己的意見去取代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在認真考慮後作出了合理的決定,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的選擇。

建議四:及時為孩子作選擇提供幫助

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並不是任孩子盲目地選擇,在孩子進行重大的決定時,父母可以幫他收集相關資料,了解並熟悉各個選項,這有助於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

在孩子作選擇之前,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資料,找出各個選項的利弊,了解孩子做出選擇的動機,在此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分析事物和自主選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