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如果聽到孩子講:“我的字怎麼這麼醜呢?”“我長得太胖了。”“我怎麼連自行車都不會騎。”……對此,父母就應該用樸素、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如:“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做任何事。”父母多用耐心去安慰孩子,才能讓他放下思想的包袱輕裝前進。
雖然說自責是一種反省的態度,但過分的自責卻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負麵暗示,讓他無法走出失敗的痛苦,因此會被消極的情緒所困擾,從而失去自信。
10歲的明哲剛上4年級,他從小學習認真,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來不貪玩,是父母和老師眼裏的“好孩子”。
但媽媽卻發現孩子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如果達不到期望的要求,便自己罵自己笨。有一次考試成績略有下降,明哲甚至自己打自己的臉。雖然看起來明哲在學習上比較主動,不需要父母總是督促,但他這樣的行為卻很讓媽媽擔心。
對於無法正視失敗,過分自責的孩子,父母要多關心,少批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的行為多給予肯定,培養他具有強者的氣質,讓他看到自己的優點,善於發揮自身優勢,從而把注意力從失敗上轉移開。
建議三:和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曆
父母的對待事情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如何麵對失敗也很重要。當父母遇到一次次的失敗時,千萬不要表現出想要放棄的意圖,而是應該這樣與孩子分享:“我這次還沒有學會,但是我發現我能……,我決定加強練習,相信我一定可以學會的。”
8歲的超超剛剛開始學習騎自行車,雖然有爸爸陪著,但還是常常會摔倒。一開始還沒什麼,但摔倒的次數多了,超超不免噘起了小嘴,開始賴在地上不肯起來,說:“總是摔倒,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呀!”爸爸說:“那我們休息一下吧!”
他們在椅子上坐著,爸爸摸著超超的頭說:“我小時候也是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開始學騎自行車的。那時候,你爺爺不舍得讓我騎著新買的自行車去摔跟頭。可是,我就特別想學,就自己偷偷推了自行車去練習。沒有人扶著,我就總摔,摔得滿身都是土,有一次手摔破了。但是,幾天後我還是學會了。”
超超聽了,若有所悟地說:“哦,原來學自行車都會摔這麼多跟頭啊!爸爸,我再練習一會兒吧。”超超推著自行車去練習了,摔倒了爬起來接著練,再也不賴著不起來了。很快,他就學會騎自行車了。
在孩子遇到失敗氣餒的時候,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的經驗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並不是隻有自己會經曆失敗,而且失敗並不可怕,隻要繼續努力就可以走向成功。
建議四:教孩子以平常心麵對失敗
孩子在無法正視失敗的時候,一般會有這樣幾種表現:抱怨、自我放棄、嫉妒別人的成功等。這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作為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隻要積極分析原因,再努力就可以了。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共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如果愛迪生在最初失敗的時候,就因為失敗而氣餒了,沒有繼續試驗下去,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功。
父母要知道,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失敗,而是孩子對失敗的恐懼和緊張。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以平常心麵對失敗,這樣他才不會被今後人生中的小小的失敗讓自己停滯不前,而是一定能夠一如既往地大步向前。
建議五: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
孩子在失敗後,往往會產生負疚感和自卑感,在這時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幫助他分析此次失敗的原因。讓他在失敗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並鼓勵他在以後有目標地繼續努力。
琪琪上小學3年級。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改選學科代表,琪琪本來是數學科代表,結果這次由另一位同學當選了。琪琪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裏,很生氣地和媽媽說:“老師偏心,那個女生的數學根本沒有我好,我以後再也不當破班幹部了。”
看到女兒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隻是一味地怪別人,媽媽覺得有必要和她好好談談了。於是,媽媽把琪琪叫到身邊,幫她分析失敗的原因,並鼓勵她說:“看看鄰居家的小勇哥哥,雖然腿有點殘疾,可是他依然堅持自己去上學,還為同學們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並成為了受同學歡迎的班幹部,你應該向他學習。”
媽媽以鄰居家殘疾男生的例子鼓勵琪琪,琪琪有所觸動,語氣中不再埋怨老師,開始從自身找問題,並表示要努力爭取在下一次改選時再做科代表。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要多用耐心去安慰他,並及時幫他分析原因,讓他明辨是非。父母要知道,孩子僅僅能正視失敗是不夠的,更要學會失敗中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的路上的寶貴經驗往往是在失敗中獲得的。
金玉良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勝和負並不是生命的主題,人生就像嬰兒學步,是一個不斷栽跟頭又不斷爬起來的過程。但是,父母要告訴孩子,人生不僅僅需要一種屢敗屢戰的勇氣,更需要從失敗中學會反觀自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