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自製:早日讓孩子“有出息,成大器”
自製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欲望的控製。
——(古希臘)柏拉圖
自律自製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
——(英國)塞繆爾·斯邁爾斯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進行了著名的軟糖實驗。
他把一群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大廳,然後發給每個孩子一顆非常誘人的軟糖,並告訴他們:“老師有事要離開一下,如果馬上吃掉軟糖,便隻能吃到一顆;若能堅持到老師回來,還沒把軟糖吃掉,將再獎勵一顆,這樣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米歇爾剛剛走出大廳不久,有些孩子禁不起誘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卻想盡各種方法抵製誘惑,以得到兩塊糖,他們有的把頭扭向別處,有的唱歌或者閉上眼睛……最後,這些自製力較強的孩子都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兩塊軟糖。
不過,實驗遠遠沒有結束,心理學家對接受這次實驗的孩子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觀察。
多年後,心理學家發現,那些4歲時不能等待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性格表現較為固執、優柔,當欲望產生時,無法很好地控製自己,麵對壓力易退縮和驚慌失措;而那些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則較為自信,麵對壓力積極挑戰,不輕言放棄,他們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像小時候那樣,壓抑眼前的樂趣,麵對誘惑不衝動。
從上麵的實驗中可以看出,培養孩子的自律自製能力,是孩子日後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對於孩子來說,想要實現人生理想,就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當然,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正確。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遇到種種的誘惑,若沒有自製力,便會被誘惑牽著鼻子走,從而會讓自己偏離成功的軌道。
英國著名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自律自製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它能緩解不良情緒,如消極、衝動、憤怒;能在麵對物質與精神的誘惑時,做出理性的選擇,而不盲目從眾與隨意,能督促自己去完成自己應完成的任務。
父母要知道,孩子若總處於一種被要求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是很難真正成長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變被動為主動,讓孩子自己約束自己。可見,自律自製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律自製。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首先要自律自製
不能自律自製的孩子,未必是父母管教不嚴。不少孩子甚至常常遭受體罰,但這種教育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若做不到自律自製,不能給孩子做好示範,而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話去做,怎麼能指望孩子聽話呢?
父母懂得自尊、自律,並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自律,並將之奉為自己的生活準則。
一天,6歲的彬彬和媽媽一起上街,在路上喝完了飲料還沒找到垃圾箱,空瓶子拿得不耐煩了。
彬彬問媽媽:“媽媽,我可以把瓶子丟在路邊嗎?”
媽媽說:“不可以,要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才能把瓶子丟掉。”
彬彬很不服氣地撅著小嘴說:“哼!上次我的糖紙掉在地上,你就沒讓我撿起來。這次為什麼就不可以了呢?我就要丟在這!”
媽媽隻好解釋說:“那次丟糖紙的地方旁邊正好有個垃圾箱。”說完,媽媽自己也覺得這理由不足以服人,隻好替彬彬拿著空瓶子。
其實,那次沒讓彬彬撿起來的原因是,媽媽覺得那裏本來就非常髒亂,反正也不多這一張糖紙。但現在才意識到,別人犯錯誤並不能成為自己犯錯誤的理由。
平時媽媽都是要求彬彬把垃圾丟進垃圾箱,這種不自律的事情雖然僅有一次,就讓孩子形成了“隨手丟垃圾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錯誤觀念。也許,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壞毛病就會由此開始。
孩子天性好奇,又缺乏判斷能力,成年人的一切言行在孩子的視野中,都成為模仿的樣板。生活中父母首先要自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威信,做孩子自律自製的典範。
建議二:給孩子自律自製的機會
有人說,自律來自自由。一個人若得不到足夠的愛,便很難發自內心地去愛別人。一個孩子若得不到足夠的自由,他便很難真正自覺地遵守紀律。即便是迫於父母師長的壓力遵守了紀律,當壓力消失後他就會變得更加放任。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真正的自律不是來源於嚴加控製和懲罰,而是來源於尊重和自由。”
對於父母來說,要培養自律自製的孩子,而不是隻能依靠外部因素來約束他。
陳太太有一個7歲兒子貝貝。每天吃飯時要叫貝貝好多遍,貝貝總是過很久才很不情願慢慢過來。陳太太還要為飯加熱,怕放涼了,她為此很是頭疼。有一天,她忽然意識到,正是自己對孩子太遷就才造成了現在的這種局麵,無論多晚貝貝都能吃上熱騰騰的晚餐,他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她想改掉貝貝這個壞毛病。
第二天,陳太太又如往常一樣說:“貝貝,該吃飯了。”貝貝依舊沒有過來。陳太太便在吃完後,把餐具都收拾了。玩了很久的貝貝終於感到餓了,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廚房找到那熱騰騰的晚餐。他奇怪地問:“媽媽,我的晚餐呢?”陳太太裝作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帶著愛意對貝貝說:“貝貝,剛才吃飯時喊你,你沒有過來;現在你過來了,我已經收拾完了。現在,我也不知道你的晚餐在哪裏了。”貝貝失望地走開了。看著貝貝的背影,陳太太眼裏流露出一絲疼惜,但什麼也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