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那天以後,隻要陳太太喊:“貝貝,該吃飯了。”貝貝便會很快從房間跑出來坐在餐桌旁和家人一起吃飯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足夠的理性,不要一味順從。給孩子自由,並不是讓孩子任性放縱,因為恰當的自由是依賴一個恰當的規則而產生的,並非絕對的放任自為。
對孩子來說,自律取決於他對正在做和還未做的事情的清醒認知。父母應該知道,即使自己經常糾正孩子的行為,但也不能永遠都在他身邊進行指導,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放權,創造有彈性、有自由的管教空間,給孩子自律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盡早地對生活有正確的認知,而非盲目地聽從,才能提高自律能力。
建議三:幫孩子製訂約束的規則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養孩子自律自製,要讓孩子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幫孩子建立可行有效的規則,讓孩子學有所循,行有所依,這樣他才能更好地自律自製。
6歲的冉冉是家裏的獨生子,每次和父母一起逛商場或超市時,就見什麼要什麼,得不到滿足時便賴著不走,有時還哭鬧著在地上打滾不肯起來,讓父母既鬧心又尷尬。爸爸媽媽可不想培養個“購物狂”寶寶,但有時候也很無奈。
後來爸爸媽媽商議,要幫助冉冉改掉這個壞習慣。於是,每次去商場前,媽媽都和冉冉約定,今天逛商場時提前想好要買的東西,或者隻是去逛逛什麼也不買,商量好了再去。
剛開始的幾次,冉冉到了商場還是會要東西,但媽媽不僅不會同意還會迅速帶著兒子離開。當然,如果約定了給冉冉買的東西,即使冉冉忘記了,媽媽也會遵守,不會隨意改變。
慢慢地,冉冉習慣了在逛商場前想好要買的東西,並征得媽媽的同意,不再亂要東西,也不會因為被拒絕而哭鬧了。
父母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控製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並非易事。因此,在孩子性格最初形成的階段,父母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一定要為孩子製訂有效的規則。讓他知道“可”與“否”的概念,幫他建立規則意識。這樣,孩子才能在生活中自發地以規則為行為準繩。
父母應該知道,一個具有較強規則意識的人,也一定會有較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他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父母要幫孩子製訂約束規則,培養他明確的規則意識。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約束自己。
建議四:教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
孩子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為對自己情緒的控製能力太差。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阻力不是缺少機會,而是因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掌控,從而讓自己錯失機遇。
不可否認,情緒影響著孩子的理智和行為。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控製和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
小均正在讀初中1年級,不過他在班上是個不受歡迎的同學。因為他在課間和同學一起玩耍時,每次遇到不高興的事就愛發脾氣,有時還和同學打架。
對此,小均自己也很苦惱,他經常對媽媽說:“其實我很想做個好孩子,還想當班幹部,可我就是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教孩子控製自己的情緒,首先要讓孩子承認自己有負麵情緒,並學著體察自己的情緒;其次,要讓孩子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要讓孩子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
金玉良言
培養孩子自律自製,首先父母自己要有著理性的自我約束力。自律的父母不僅可以起到身教勝於言傳的作用,而且在孩子意誌力薄弱的時候,可以成為孩子自我約束的榜樣及動力。父母要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多用商量的語氣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自律性。
自我激勵:讓孩子獲得動力的不竭源泉
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德國)斯普林格
切莫垂頭喪氣,即使失去了一切,你還握有未來。
——(英國)奧斯卡·王爾德
在一次研討會議中,有一位性格活潑熱情、非常具有幽默感的女士,她的熱情與活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但誰都想不到她曾有過一段非常坎坷的成長經曆。
那位女士小時候被認為智力低下,在智障學校待到5歲。後來才發現她不是智障,隻是失去聽力而已,於是被轉往聾啞學校,直到十幾歲才借著助聽器過上較為正常的生活。就在人生剛剛有了好轉的跡象時,一次意外的車禍讓她在醫院躺了兩年。
她十分困惑:我的人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