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林肯
要開化人的知識,感動人的思想,非演講不可。
——(中國)秋瑾
某中學初一年級新生報到,麵對一張張新麵孔,老師先介紹了自己,隨後便要求同學們輪流做自我介紹,以便大家互相認識。
自我介紹從第一排開始,輪流進行。每個孩子都站起來介紹了自己的姓名和以前所在的學校,然後鞠躬走下台去。輪到朱曉上台時,隻見她不慌不忙地走上去,麵帶微笑地說:“老師好!同學們好!我叫朱曉,倒過來讀呢就是可愛的‘小豬’。”朱曉的幽默引得老師和同學一陣笑聲,她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接著說:“就如剛才大家所看到的,我希望與大家成為好朋友,並給你們帶來快樂。台下的同學,願意和我做朋友的請伸出你的左手,然後拍拍你右手,好不好?”接著台下又是一陣掌聲,“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是朋友了,請大家記住你的新朋友朱曉,一個能給你帶來快樂的女孩!”
朱曉的精彩介紹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班裏選班幹部,同學都想到了朱曉,並推選她為班長。
精彩的自我介紹就是一段即興的演講,成功的演講能讓別人迅速記住自己,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朱曉正是憑著自己的精彩幽默的即興演講,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喜愛。
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演講能力是成名的快捷方式,這種能力使一個人備受矚目、鶴立雞群。”在美國的中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未來的美國,讓不會演說的人走開!”很多時候,人正是憑著在講壇上的傑出表現而受到長輩或領導的器重。所以說,培養孩子的演說能力,能夠增加孩子成功的機會。
父母應該怎樣去培養孩子的演講能力呢?要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開始,讓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敢於表達、善於表達,並鼓勵他多參加學校的演講活動,要知道演講也是件熟能生巧的技能。
培養建議
建議一: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父母常發現孩子在家口若懸河,一到公眾場合卻膽小怯懦、不善言語。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語言表現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6歲的蓉蓉和媽媽一起逛商場,她看到一隻粉色皮球,就拽拽媽媽的袖子,指向皮球說:“媽媽,我要那個……”
媽媽故意裝作沒聽懂,問道:“要哪個呀?”蓉蓉說:“皮球,粉色的。”媽媽說:“這個我說了可不算,你要自己去對售貨阿姨說。”蓉蓉無奈地走到櫃台前,小聲說:“阿姨,我要皮球。”可是商場內聲音嘈雜,售貨員沒有聽到。
這時媽媽鼓勵蓉蓉說:“蓉蓉,你要大聲對阿姨說出你的想法,阿姨聽到了才會給你拿。”蓉蓉隻好又回到櫃台前,大聲說:“阿姨!我喜歡粉色皮球!”售貨員看到一個可愛的小女孩這麼大聲地說話,就很高興地把皮球拿給了她。
這時媽媽又說:“蓉蓉要謝謝阿姨。”蓉蓉又大聲說:“阿姨,謝謝你!”售貨員說:“不客氣,你真可愛!”
要克服孩子不敢在人前表達自己想法的毛病,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隨時對其進行鍛煉,鼓勵孩子在眾人麵前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讓他克服膽怯怕生的心理。
建議二:教孩子繪聲繪色地描述
為了孩子能夠將事物表述的更為清楚、形象,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繪聲繪色地去描述。
7歲的婧婧喜歡講故事給爸爸聽,每次婧婧講到某種小動物時,爸爸就會讓她模仿那種動物,如小豬是怎樣叫的?婧婧就會捏著鼻子學小豬“哼哼”的聲音,小羊呢?她又會學著小羊“咩咩”的叫聲。
通過不斷地模仿,孩子在講故事時,聲音、表情就會越來越豐富,動作也會越來越協調,表演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語言表現力也大大增強。這樣,孩子在演講的時候,就會講的更有激情、更生動、更有感染力。
建議三:別打斷孩子的“飯桌演講”
孩子到了五六歲時,一坐到飯桌前就喜歡開始“演講”,講幼兒園發生的事,講他看到、聽到、想到的、好玩的事,有時講得興致勃勃甚至忘記了吃飯。
每當這時,許多父母總是板起麵孔製止孩子“吃飯不許說話!”但吃完後孩子又不想講了。作為父母,不應該對這種現象予以簡單的製止,這會妨礙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父母應該對孩子加以適當的引導,如孩子一回到家就問他:“今天在幼兒園又有哪些好玩的事?”這樣,讓他將演講提前到飯前。當然,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推遲到飯後。
建議四:經常組織“家庭演講會”
父母可以經常為孩子組織“家庭演講會”,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記憶、言語表達等能力。孩子剛開始演講時,可能不是很流暢自然,但父母隻要讓他大膽去講,隨著演講次數的增多,孩子就會越來越有經驗,語句自然也會變得通順流暢。經常如此,就能逐漸提高孩子的演講能力。
金玉良言
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在公共場合發言的機會,如果因為害怕講話而放棄,就等於放棄了許多次成功的可能。鍛煉孩子的演說力,讓他能夠隨時隨地發表即興演說,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才能,這會為孩子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