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他人:打造孩子的核心“領導力”
一位最佳領導者,是一位知人善任者,而在下屬甘心從事其職守時,領導要有自我約束力量,而不插手幹涉他們。
——(美國)羅斯福
領導幹部應該是真正能吃苦的人。
——(日本)士光敏夫
一群孩子去山裏野餐,他們嬉戲打鬧忘記了時間,傍晚要回家時,才發現自己迷了路。在潮濕與饑餓中度過了恐怖的一夜之後,他們無望地失聲痛哭。
“我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一個孩子絕望地說。“嗚嗚嗚……我們會死在這兒的,人們永遠不會發現我們。”一個孩子哭道。
這時,12歲的高力站出來反對道:“我不想死,我們一定能出去。”他堅定地說:“爸爸說過,隻要沿著小溪行走,它會把你帶到一條稍大的河流,最終一定能遇到小鎮。我打算沿著小溪走出去,怎麼樣?你們也跟我來吧!要振作起來!”
在高力的帶領下,孩子們沿著小溪順利地穿越了森林,走到了一個小村莊,並得到人們的救助,最終回到了家。
毫無疑問,高力是一個具有領導才能的孩子,他堅定而樂觀,在關鍵時候懂得鼓舞其他人,讓他們和自己一起努力,並最終將大家帶出了山林。
孩子的領導才能一般會綜合很多能力在其中,在發揮領導才能的過程中,其綜合分析、語言表達、創造、決策、應變、協調、自學等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鍛煉。
具有領導能力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他的應變、交往、表達等能力也會強於其他孩子,能夠使同伴對其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
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不但對他的將來有好處,而且能夠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在領導他人的過程中不斷肯定自己,並不斷創造成功。領導才能的培養對孩子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也有很大的積極影響作用。
培養建議
建議一:鍛煉孩子的決策能力
孩子的決策能力是他領導他人的先決條件,隻有讓他先擁有自我決策能力,他才能去領導他人。
培養孩子決策能力的關鍵在於讓他自己作決定,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和價值判斷,促進他獨立自主性的發展。
7歲的子怡搬了新家,媽媽打算給她換一張彩色兒童床。在征求子怡的意見時,卻遭到了她的反對。經過考慮,媽媽認為既然床是為子怡買的,就應該尊重她的意見。於是,媽媽帶著子怡一起來到家具商場,讓她自己選擇喜歡的床。
經過對每款床的功能、安全性、價格、占用空間多方麵考慮,子怡最終選了一款原木色的床。當那一款床安放到子怡的房間後,媽媽發現原來子怡自己選的床與房間的色調還很搭配,效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要處處為其安排好。要知道,孩子也會有他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導和最低限度的幫助促進他發展獨立自主性,在生活的點滴中鍛煉他的決策能力。
建議二: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
領導者在製定計劃解決一些大問題時,需要了解誰適合做什麼,要對大家進行分工,並善於把這些人組織起來,這就是組織能力。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讓他學會善於用人、善於分工。
9歲的樂寧要過生日了,媽媽決定讓他自己安排生日聚會。在媽媽的幫助下,樂寧列出了一張邀請名單,並根據名單上孩子的特長為他們安排了不同的分工。
學電子琴的瀟瀟被安排為配樂師,學書法的露露為生日聚會寫橫幅,愛跳舞的悠悠為大家跳一段健美操,彤彤的朗誦不錯,就讓她當主持……就這樣,在樂寧的組織策劃下,每個人各展其能,一場生日聚會圓滿舉行。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不同的特長,讓他知道要想有效實現目標,就必須懂得對人才的合理調配和組合,從而有效鍛煉了孩子的組織能力。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協調人際關係
由於領導者需要帶領別人來做事,所以要有理解他人、與人溝通、協調矛盾、解決分歧的能力。
培養孩子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應該從讓他學會關心他人入手。比如,當其他小朋友摔倒時,讓孩子過去把他扶起來,問一句:“摔疼了嗎?要不要緊?”當看到其他小朋友因為爭玩具而吵架時,要讓他前去調解:“大家輪流玩這個玩具好不好?你先玩一會兒,他再玩一會兒。”
父母要培養孩子化解矛盾的責任心和能力,讓他在調解衝突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對方的陳述,並學會判斷是非。同時他還要懂得照顧每個人的需要,盡量在雙方都能接受的情況下,讓他們化解矛盾達成共識。
建議四:給孩子敢於擔當的勇氣
一個領導者要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對於孩子來說,敢於擔當主要表現在他對自己、對他人以及處理日常生活各種事情的態度上。父母不僅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父母交代的任務以及在群體活動分配的任務做到認真完成……
金玉良言
孩子的領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父母要從孩子幼時起注重培養他的領導意識和領導才能,讓他做一個同齡人中的“領跑者”,而不是別人的“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