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其實,這就是在勉勵青少年一代,要學會獨立生存,而不做貪圖享受的少爺小姐。如果父母希望那個孩子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就一定要讓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錘煉自己,頂天立地,從而做生活和事業的強者。
保持健康:有健康孩子才有一生的資本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
——(英國)斯賓塞
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正常發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
——(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教育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4年都會對青少年做一次體質監測。但監測的結果卻令人堪憂,最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的體能素質正在逐漸下降。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檢測結果中顯示:
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近視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小學生近視為31.67%,初中生近視為58.07%,高中生近視為76.02%,大學生82.68%,患者人數超過了6000萬,絕對人數高居世界第一。
兒童齲齒的比例高達83.5%;80%以上的青少年有頸椎問題。
在當時0~6歲的兒童中,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8%,7~17歲的青少年超重加肥胖已經達到了21%。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超重及肥胖率分別為17.6%和5.6%,在大城市男孩超重已達16.7%,女孩超重為9.6%。
與超重同時存在的還有營養不良,7~12歲兒童營養不良的患病率在大城市是20.6%,在中小城市是26.4%。
7~17歲的城市男孩12.3%存在貧血問題,城市女孩貧血達15.9%,農村孩子貧血率更高。而且,一些原本隻在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也經常在青少年身上發生。
這是一組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重視的數據。麵對這樣的數據,父母和老師都應該反思,讓孩子好好學習是必要的,但是若是孩子沒有了好身體,學習又從何談起呢?
許多教育者都對這樣的數據感覺非常驚訝:中小學生不但體能素質下降速度驚人,而且體質差的程度也讓人不敢相信。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僅擔憂,將來從校門裏走出來的會不會是一群手捧高學曆的“身體廢人”?
健康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健康,成功與財富才會伴隨身邊;失去健康,無論成功還是財富,都不能長久存在。也就是說,隻有保持健康,人生其他的東西才能有資本去談。成功與財富,隻會在健康的基礎上產生。
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健康的重要性:數字“1”代表健康,而其他的諸如財富、成功等等的東西則都用數字“0”來表示。若是“1”能存在,那麼它後麵每增加一個“0”,這個人就會越富有;而相反的,若是“1”失去了,那麼無論有多少個“0”存在,都相當於什麼也沒有。而在“1”的前麵還有一個“±”號,“+”代表有德行,“-”代表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身體越健康,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而有德行,身體又健康,再加上有知識,這樣才能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
由此可見,健康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提醒孩子,身心健康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錢”,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健康。
培養建議
建議一:要讓孩子認識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三方麵全部都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身體無病或體質健壯。”生理、心理、社會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高度統一,任何一個因素出現問題,都會導致一個人的不健康。
對於這個定義,父母可以通過一些通俗的方式,比如講故事、看健康教育動畫片,以此來讓孩子基本理解健康的含義。父母要讓他明白,並不是簡單地說不得病就是健康了,健康所涉及的方麵有許多。要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從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狀態。
建議二:注意孩子的飲食結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食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孩子的挑食問題便也隨之而來。愛吃的吃許多,不愛吃的一口不嚐,這樣的飲食結構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
食物為人體提供了身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而當食物種類豐富且搭配合理時,人體對這些營養的吸收利用率才達到最高。隨著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的飲食結構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父母要特別注意孩子飲食品種的多樣化及食物的合理搭配。
暑假結束後,上小學3年級的李奇,本該精神飽滿地去開始下一學期的學習。但媽媽卻發現李奇一直無精打采,而且還食欲不振。媽媽開始以為是自家的飲食出了問題,但仔細檢查過後,卻沒發現什麼問題。無奈,媽媽隻好去求助營養專家。
後來,媽媽才知道了原因。原來暑假期間,李奇最愛吃的就是冷飲和燒烤,幾乎天天都吃,但對其他的蔬菜水果卻是看都不看一眼。父母對李奇的這種吃法也未加太多阻攔,而是認為隻要孩子愛吃,吃多少都沒關係。就是這種缺乏營養配比的飲食結構,打亂了孩子腸胃的運動規律,使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營養不能被充分吸收,並最終導致孩子沒有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