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獨立生存的能力(1)(2 / 3)

許多孩子都有過像李奇這樣的情況,直到出現食欲不振,身體健康受損,父母才追悔莫及。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的飲食結構應該注意合理搭配,從營養來講,飲食結構平衡的膳食,就是使營養需要與膳食供給之間保持平衡狀態,熱能及各種營養素滿足人體生長發育及體力活動的需要,且各種營養素之間保持適宜比例。

另外,時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胖子”,這也是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這也要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食物除了要多樣化、營養要全麵,更要注意熱量的攝入不能超標。盡量多吃當地當季產的水果蔬食,少吃肉食。

建議三: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

今天,人們鍛煉身體的時間越來越少。曾經有一個關於運動的采訪,記者采訪一些白領,問他們每天都運動多長時間,有八成人的回答居然是:“我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哪裏有時間運動?”

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孩子身上。許多孩子因為學業比較緊張,體育鍛煉也不足。而很多父母也認為,隻要孩子學業好,其他都在其次,將來有個好發展,生活衣食無憂,讓外人刮目相看才是正道理。就是這種心理,才使得從父母到孩子都忽略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進入初中後,本來就不愛運動的常寧更不活動了。每天除了上學,他回家後就是窩在家裏做作業、看書,累了看看電視,連門都不出。就算是雙休日,他也一樣在家悶兩天,從來都不出去。而在學校裏,他對體育運動也絲毫不感興趣。

常寧學習成績的確是不錯,但是身體狀況太差了。僅僅補充營養根本不夠,天氣稍微一變,常寧就會生病。父母十分擔心,常寧現在才上中學,長此以往,到了高中、大學,他的身體能受得了嗎?

其實常寧父母的擔心,現在許多父母也都有。他們一方麵希望孩子學業有成,能夠出人頭地;另一方麵,幾乎都在擔心,隻顧著埋頭苦讀的孩子,身體究竟能不能受得了。而有的父母隻是不停地給孩子補營養,但營養與鍛煉是不能互相替換的。現在的孩子,豆芽菜與小胖子比比皆是,容易生病的孩子越來越多,可見體育鍛煉必須要引起父母與孩子的足夠重視。

因此,父母應該提醒孩子,在完成課業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鍛煉。哪怕是每天慢跑或散步,都會比窩在家裏大吃營養品要有用得多。隻有身體健康,才能有精力,也有能力去生活、學習與開創未來的事業。

建議四: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與心態

保持健康,除了要保持身體的健康,也要同時保持心理的健康。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一生快樂,就要培養孩子從小有個積極健康的心態,讓他永遠微笑著麵對這個世界。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是讓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同時還能讓他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上初中2年級的陳亞,最近過得不太舒服。先是期中考試發揮失常,然後又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又因為上課遲到被老師批評,好容易雙休日休息,還被媽媽嘮叨。陳亞一連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細心的爸爸把孩子的狀態看在了眼裏。陳亞剛被媽媽說完賭氣回屋後,爸爸也跟了進來。

一番長談後,爸爸給陳亞留下了幾句話:“永遠不要有絕對不可能的消極想法;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然後樹立必勝的信念;羅列自己的特長和優點以及能夠在競爭中取勝的優勢;學會寬容,也欣賞別人以及自己的成就;學會感激別人的幫助,培養雙贏的合作思維;學會樂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哪怕是一些不如意的。”

後來,陳亞平靜了許多,他將爸爸留下的話寫到了紙上,並貼在了書桌前,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緒與心態,這才是健康的表現。

孩子在成長中的確會有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煩心事。而這些看來其實本沒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往往是在反映他的心理所發生的細微變化。在這個時候,父母要及時地修正與幹預,幫助孩子擺脫消極心理的影響,同時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發生。正如陳亞爸爸留下的那幾句話,一定要擁有良好的情緒與心態,才能保證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生存。

建議五: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

環境造就一個人,孩子所處時間最多的環境就是家庭。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讓他在自然而然地熏陶中建立起平和且積極樂觀的心態。

父母較高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品質、文明的言行舉止、良好的心理品質,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心靈,影響著他的心理。而家庭中形成的融洽和諧的氛圍,正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絕佳的條件。“健康的心理存在於和諧的關係之中”,若孩子經常置身於父母衝突的環境中,情緒苦悶、低落,會產生心理障礙,形成不良性格,進而影響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