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獨立生存的能力(2)(1 / 3)

作為父母,千萬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細節,任何一個細節的積累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當孩子學會為自己收拾一個幹淨、整潔、有序的環境時,當他學著打理自己的物品,這就是在為他將來的理財能力打基礎。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自律和自控

自律和自控看似和理財沒有什麼關係,實際上,一個有自律能力的人不會隨心所欲地去花錢。麵對非必要的消費時,他首先會習慣性地控製自己,而不是想怎樣花就怎樣花。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自控自律的能力。

美國實業家、美孚石油公司創辦人約翰·D·洛克菲勒在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後,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用於教育他的子女。

他經常告訴自己的6個孩子要學會過有節製的生活。為了鍛煉孩子們的自控能力,他特地在廚房裏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裏麵裝的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自己杯子裏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就隻能喝苦咖啡了。若想要得到糖,就隻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發放了。

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製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隻有“苦味”。

因此,父母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當孩子著急地要先用餐時,父母可以讓孩子等一會兒,等大家都到齊了再吃飯。當孩子在冬天很想吃一個雪糕時,父母應該告訴他道理,讓他在明理中學會控製自己。隻要能夠控製自己,才能夠控製金錢,否則就隻能被金錢支配了。

建議三:視必要性、鬆緊適度地給孩子零用錢

每一個家庭都會或多或少地給孩子零用錢。而當孩子一開始有主動要錢、花錢的意識時,父母就要分清要錢的原因,看看有沒有必要花這個錢。比如,孩子提出要買一隻鉛筆,父母首先要確定孩子的確沒有可以使用的鉛筆。那麼,這種消費就是必要的。如果孩子平時沒有吃零食的習慣,看到其他孩子吃食物,自己也想要一個時,父母可以適當地滿足他。

如果父母不問孩子花錢的緣由,也不顧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就有求必應地給孩子零用錢,或者過於吝嗇地拒絕孩子的請求的話,都對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沒有好處。因為,孩子一旦發現要零用錢是容易的事,無形中就會養成好逸惡勞的個性;而對孩子過於吝嗇,孩子就無法通過實踐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零用錢。因此,父母應該理智和適度地給孩子零用錢。

建議四:協助孩子擬定消費計劃並正確執行

當孩子逐漸長大後,父母可以讓他自己管理零用錢。但是,父母一定要協助孩子擬定消費計劃,並按計劃執行。

首先,零用錢的數量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餐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而且,一開始父母給零用錢的周期不易太長,最好是每周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時間一長,孩子自己就會對零用錢的使用做到有效規劃。

常佳妮從小學1年級時就開始在父母的幫助下自行管理和支配零用錢。而且,父母一開始還給佳妮準備了一個記錄本。父母和佳妮把每周預算要支配的錢數分門別類地記下來,而且每天都將實際的支出記錄下來。這樣,佳妮的花銷來源在記錄本上一目了然。時間一長,佳妮對自己如何支配和使用零用錢心中有數。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她給的零用錢多了起來。但佳妮已經形成了記錄和分配管理錢財的好習慣。後來,她每月都會把剩餘的錢存下來。而且,上初中時,她就用母親的身份證開了一個自己的賬戶,定期存款取款,對銀行基本業務非常熟悉。這一方麵,佳妮顯出了超出她年齡的能力。

而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幫助他擬定消費清單,並正確執行。當然,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可以按比例多出一部分。這樣,孩子在支配零花錢錢上就有一定的靈活性。當然,孩子就會在自由支配中得到更加實際的理財經驗。

建議五:讓孩子學會花自己掙的錢

孩子對錢沒有管理意識,一方麵是父母沒有注重培養,另一方麵是孩子尚且不知道錢的來之不易。因此,父母可以鼓勵孩子通過社會實踐獲得必要收入。

但是,父母一定不要以孩子做家務來給他“發工資”。因為,家庭是講付出和奉獻的地方,不是交換利益的場所。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父母萬萬不可給孩子留下這樣的“伏筆”。否則,孩子以後為家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會要求父母支付相應的報酬。如果孩子有一天說“我給你養老可以,但你給我到少錢”時,就為時已晚了。此時,即使孩子有超強的理財能力,那又怎樣呢?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周末或假期選擇賣報紙、發廣告、給快餐店打工等適合孩子的社會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掙錢的不容易。這樣,孩子對錢財自然會用一種珍惜意識,而不是放任自由地隨意亂花。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