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管理錢財對於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小事。金錢不僅是個人物質需要的基礎,也是開拓事業的必備條件。當孩子學會合理支配錢財,就會使“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益。而孩子這種能力,不僅需要父母平時注重培養他的生活習慣,更要讓他在管理錢財的實踐中真實地成長起來。隻有父母有效地協助和正確引導,孩子才會用金錢做有利於自己、家庭和社會的事情。
大膽實踐:讓孩子掌握檢驗真理的標準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
——(英國)托·富勒
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
——(蘇聯)列寧
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晚年得子。盡管他對兒子疼愛有加,但卻從不溺愛。他一直教育兒子,讀書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實踐,要做個好人。
後來,鄭板橋終因疾病而臥床不起,身體極其虛弱的時候,他卻將兒子叫到床前,說想要吃兒子親手做的饅頭。兒子覺得十分奇怪,父親病成這樣如何吃得了饅頭呢?但父命不可違,於是他隻好先答應下來。病榻上的鄭板橋看著兒子滿臉的難色,於是他讓兒子去請廚師做指導,但是要求廚師隻能指導,絕對不能幫忙或者代勞。
兒子無奈,隻得聽從。來到廚房,他從和麵擀麵學起,然後學著如何做饅頭,如何上屜蒸,什麼火候熟。兒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滿頭大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將饅頭做了出來。
兒子高興地捧著熱氣騰騰的饅頭送到鄭板橋的病榻前,發現父親早已咽氣西去。兒子一陣大哭,後來他才發現在床邊的茶幾上有一張字條,父親在告誡他,不要認為擁有家財就萬事無憂,若是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又不會幹工匠活,缺少了謀生的手段,那麼人就一輩子都不能立身處世。兒子看過之後,再次失聲痛哭。
直到這個時候,兒子才明白父親的用意。鄭板橋臨終之時要兒子親手做饅頭,正是教會他學會自力更生,學會動手實踐,讓他知道不能依賴他人或祖業過活。
實踐是世界和萬物的創造者,隻有實踐,人類及社會才能存在與發展。鄭板橋即使是在臨終時候,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動手實踐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十分值得現代的父母學習與借鑒。
人是實踐行為的主體之一。之所以要實踐,是因為人遇到了必須通過自身實踐才能解決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大多數都是影響自身生存發展的矛盾和問題。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有時候會喜歡坐享其成,隻要書上說過,隻要父母說過,隻要老師說過,那麼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動腦去思考,更不會親自動手去實踐。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大膽實踐,才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實踐對於他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讓他不拘泥於刻板的理論,要勤於動手動腦。而孩子也應該明白,許多道理盡管書上或長輩們講過,但通過自己的實踐得來的知識,才能成為成長道路上的經驗,實踐後得到的結論才是人生道路上最為寶貴的財富。
培養建議
建議一:培養孩子勤於動手的能力
現在有許多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成為習慣。他們甚至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會自己係鞋帶,就更別提做其他的事情了。這樣的孩子掃地不知道怎麼用掃帚、整理房間卻越整越亂、擇菜不知道該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試想,這樣的孩子連基本的生活實踐都沒有,他又該如何去完成自己將來的事業呢?
動手實踐,是創新與創造的前提。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和條件,給他們提供自我發展的機會。擁有獨立思考及動手能力的孩子,才能逐漸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
建議二:要讓孩子少說多做
孩子有時候會說出來諸如“我明天再做”、“我一定……”這類的話,但很多話隻是說了就說了,卻並沒有真的“明天就做”或者“一定做完”。他隻是一遍又一遍地“明日複明日”,卻並不動手。孩子的這個“說話不算話”的毛病,父母應該幫他糾正過來。
何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在這個暑假,何源說“一定要學會遊泳”“一定要看完3部著作”“一定會跟媽媽學做家務事”。然而,待到暑假結束,他卻一個都沒有完成。
爸爸問他計劃沒有完成的原因,何源卻隻是一笑了事,絲毫沒有反省的意思。爸爸十分嚴肅地對說:“何源,少說多做,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你要牢記這一點。光說不練的人,到頭來一定是一事無成。”
何源聽後不再笑了,他將爸爸的話記了下來,慢慢思考之後,覺得爸爸說得很有道理。畢竟,他也不想一事無成。從那以後,何源在爸爸的幫助下,慢慢地改正了毛病,他要做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有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一次行動抵得上一打綱領,一次行動的價值要超過一百句口號、一千次決心。同何源一樣,不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一部分人有“說了卻不做”的壞毛病。父母應當盡早發現,並及通過引導教育,讓孩子把空想和說空話的時間用在動手上、用在真正的實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