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獨立生存的能力(2)(3 / 3)

建議三:讓孩子嚐到動手實踐的甜頭

對於進行或參與實踐,孩子往往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積極得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來,不讓任何人插手;而另一種就是害怕或者不積極的表現,在還未動手前,就害怕失敗與困難。麵對這樣的兩種情況,父母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對於第一種孩子,父母首先應該誇獎他的樂於動手的精神。但這樣的孩子有可能會因為什麼都自己幹而顯得過於莽撞,也許就會好心辦了壞事。所以,父母要能給予他耐心的幫助與指導,讓他的實踐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而且,父母也不要吝嗇鼓勵,要讓他保持這種積極動手的狀態,讓他能不斷探索。

而對於第二種孩子,父母則要讓他能嚐到動手實踐的甜頭,以此來激勵他能夠繼續去實踐。這樣的孩子會害怕失敗,父母要讓他明白失敗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隻要有勇氣不斷嚐試,就一定能成功;他也會畏懼困難,父母也要給他鼓勵,讓他知道困難都不是不可戰勝的,隻要能勇敢麵對,就完全可以戰勝。而且,實踐的過程中,還有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孩子一旦通過自己的努力嚐到了成功的甜頭,之後的實踐也許就會容易許多。

建議四:不要幹涉孩子的實踐

孩子的大膽實踐,父母要注意不要輕易幹涉。因為孩子的實踐過程,正是他體會經過、積累經驗、感受樂趣、學習知識的過程。父母若是從成人角度考慮,對孩子的計劃或行為橫加幹涉,這樣就會讓他產生逆反與抵觸的情緒。結果是,要麼孩子索性甩手,從此失去實踐的興趣;要麼就是他反叛的心理被激發,有可能會產生一些讓父母始料未及的後果。

上小學5年級的林頤喜歡做小實驗。他對於課本上說的一些生活小現象,或者自然小常識都十分感興趣,總是想動手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頤的媽媽喜歡幹淨,隻要看見孩子又拿回來小木塊、樹枝、碎石頭之類的東西,她就皺眉,然後不由分說地全部扔掉。最後,媽媽還會訓斥林頤一頓,說他不好好看書,總想著玩這些東西。

一次、兩次、幾次過後,林頤再也不往家裏拿這些東西了。而相應的,媽媽也發現林頤在學習上的探索精神也慢慢地沒有了,他的學習開始變得死板,成績也有些滑落,盡管媽媽幾次打罵,但卻也無濟於事。這樣的後果,又能怨誰呢?

林頤的媽媽剝奪了孩子獲得經驗的機會,讓孩子不但失去了動手實踐的興趣,更使他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樣,孩子不但體會不到努力的樂趣,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就連他的學習也受到了影響。

父母的態度還助長了孩子依賴、脆弱或對抗、厭惡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求知探索的興趣,這對他的未來成長有弊無利。

建議五: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

有很多知識,隻是單純地寫在課本上,印在書頁裏,僅僅理論性的文字,不一定會讓孩子對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而這時候,讓孩子從實踐中學習相應的知識,有可能會是事半功倍,效果顯著。

才上小學1年級的錢峰,數學運算能力非常強,而這其中的原因,竟是他經常幫助開超市的父母算賬。

原來,從錢峰學會簡單計算後,媽媽就讓他學著樣子做一些錢數較小的賬目結算。後來,等到錢峰將簡單計算運用熟練之後,媽媽又讓他當起了小“收銀員”。收錢、找錢過程中的計算,以及算對後顧客的誇獎,都讓錢峰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若是在算賬中遇到問題,錢峰就請教父母。學中用、用中學的過程,讓他剛上1年級,數學運算能力就已經大大超出了同齡的孩子。

孩子的學習不一定隻局限於課本。其實,不隻是學習運算,其他的知識,若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讓孩子學以致用,一定可以幫助他提高學習效率。從實踐中學習,孩子的動手與動腦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同時也培養了他與人相處、適應社會的能力。

金玉良言

實踐是學習進步的最佳途徑,實踐也是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助推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實踐,麵對新奇與未知,除了理論學習,還要敢於動手。父母要讓孩子了解,隻有親自實踐過,一些道理與理論才會變成自己的知識,才能為自己所用。

適應環境:必須教孩子具備的生存能力

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中國) 丁玲

自然界裏最後能剩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

——(英國)達爾文

拿破侖從小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十幾歲時,父親把他送進了一所貴族學校。他的同學都很富有,所以,拿破侖經常被同學嘲笑是個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