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獨立生存的能力(3)(1 / 3)

為此,拿破侖給父親寫了封信:“爸爸,麵對同學的嘲笑,我實在是疲於解釋我貧困的原因了。他們唯一高於我的就是金錢,難道我應該在這些人的麵前繼續謙卑下去嗎?”爸爸回信道:“我們雖然沒有錢,但我們有的是骨氣。你要在那裏學會知識,也要適應那裏的生活環境。”

麵對父親的回答,拿破侖堅定了信心:“我既然不能離開這裏,我就要利用自己的頭腦得到技能、財富、名譽和地位,做出成績來給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看一看。”5年的時間裏,當那些有錢的孩子揮霍金錢和時間的時候,拿破侖卻在埋頭苦讀,積累知識。

後來,拿破侖當了兵,由於他學問很好,逐漸受到長官的賞識。也是因為豐富的知識累積指導他打了很多勝仗,最後,他成功邁上了軍事統領和權勢之路。而那些以前曾嘲笑他的人,都成了他的部下和擁護者。

逆境是人生的磨刀石,正是同學的嘲笑聲激發了拿破侖的鬥誌,促使他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學會了在逆境中學習、生活,從而成為一名偉大的軍事家。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感到生活環境不盡如人意,但是抱怨隻會徒增煩惱,既然改變不了環境,人隻能試著改變自己,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才能將現實中令人不滿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當孩子遇到困境時,父母也要鼓勵他在堅持為人原則的基礎上,改變性格、改變習慣、改變行為來適應環境。

其實,孩子天生具有一種自適應能力,但由於父母一味地偏袒和保護,使他逐漸養成了懦弱的性格。試想如果當初拿破侖的一封信讓父親心軟了,那麼恐怕後來就沒有拿破侖的偉大成就了。所以對孩子來說,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不僅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標誌,更是高情商的一個表現。

那麼,麵對新的起點和環境的轉換與融入,父母應該如何做好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做好孩子的心理準備工作

在孩子麵對新環境時,通常會感到陌生,不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孩子調整好心理,做好迎接新環境的準備。

4歲的恩恩第一天上幼兒園,表現出活潑開朗的性格,並且喜歡參加集體活動,明顯地表現出比其他孩子更好的適應能力。原來,在入幼兒園之前,媽媽早就做好了孩子的心理工作。媽媽經常說幼兒園裏有很多玩具,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兒。所以,恩恩一直期待著能馬上開學,盼望早一天能踏入幼兒園。

尤其在開學的前一段時間,媽媽還專門帶他去幼兒園參觀教室,熟悉老師,並與老師做好溝通工作,以消除孩子怯生的心理。

媽媽的這種做法讓恩恩提前體驗到了幼兒園富有情趣的集體生活,也讓他預見了未來生活的美好,所以他提早產生了進入新環境的意願,入學後,也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

當孩子入學、更換班集體時,父母和老師的溝通工作很重要,溝通是提前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性格,有助於孩子今後的培養。

建議二:給孩子創造新環境

很少有人生活環境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父母主動給孩子創造新環境就是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讓孩子在新環境中慢慢適應。

比如,父母可以創設一些問題情景,問孩子“假如我們過段時間要搬家了,你要轉學,你怎麼適應新學校、新老師、新同學”、“如果爸爸媽媽出差一個星期,你的午飯、晚飯怎麼解決”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讓孩子思考,測試並指導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此外,父母也可以嚐試讓孩子多參加夏令營、住宿學校等集體生活。孩子離開父母後,自然會自己想辦法渡過難關,適應新環境。

建議三:鼓勵孩子結交一些良善之友

對於孩子來說,“好人緣”是幫助孩子適應環境最有利的武器。孩子是害怕孤獨的,每個孩子都在乎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一些益友正是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結交良善的朋友,並尊重孩子之間的友誼。

張靜今年7歲,有一個朋友叫嬌嬌,他們倆從小玩到大,無話不談。一天,張靜放學回家,情緒很低落。媽媽忙上前問:“靜靜,怎麼了?”張靜非常氣憤地對媽媽說:“媽媽,嬌嬌今天和其他同學玩,都沒和我玩,她還和其他同學一起說我的壞話。”

媽媽聽了,認為孩子就是鬧著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了緩解女兒的情緒說:“沒事啊!她不和咱們玩,咱們以後也不和她玩兒了。”張靜聽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不再和媽媽說話了。

孩子雖然小,他們之間一樣存在友誼,並且認為那是很珍貴的東西。當張靜和好朋友出現矛盾時,本想得到媽媽的同情和理解。而媽媽的一番話,隻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好友也不與自己玩了,所以更傷心。

其實這種情況,媽媽隻需要說一句“你很傷心是不是?媽媽理解你”,孩子心裏就會得到很大的安慰。至於孩子們之間的矛盾,他們自己就會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另外,父母要教孩子把握交友原則,教他學會識別朋友是否值得結交。這樣,他就會主動遠離喜歡賭博、酗酒、迷戀網絡遊戲等有不良嗜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