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獨立生存的能力(3)(2 / 3)

建議四: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參與集體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還是孩子融入一個集體最快的方式,因為他可以在活動中消除和同學之間的隔閡,增加對他人的了解,以更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足夠多的交往機會,讓他處於集體環境中,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當然,父母也要教孩子基本的交往要素,如謙讓、友好、協商、分享等。

但是關注不等於幹涉,父母不要過分幹預孩子間的交往。比如,孩子為了得到他人的接納,可能會表現出遷就、順從他人的行為來。孩子受委屈了,父母不要一味地出麵幹涉,否則,隻會讓孩子找不到合適的交往方式。

建議五:適時地幫孩子調整環境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一個適宜的環境對於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當孩子所處的環境不適宜孩子自身的發展,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調整環境。

張英今年13歲,性格比較內向,憑借勤奮、踏實考入了一所重點初中實驗班。班裏的同學都是佼佼者,各有各的優勢。進入初中後,張英不甘示弱,刻苦努力學習,但是成績總是平平,隻能排到中等水平。後來,她的成績逐漸下降,竟然掉落到班級的中下水平。

爸爸看到女兒的這種現狀,一天晚飯後找女兒聊天:“英英,實驗班的壓力是不是特別大?”張英逞強地說:“還好,不過我會調整好心態,爭取把成績提高的。”

爸爸聽了,微笑著說:“爸爸相信你能,但是看到你太辛苦了,你是否考慮過轉出實驗班?”張英沒說話,爸爸繼續說:“轉出不是說你不行,因為人要學會變換思維思考問題。爸爸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在實驗班和普通班就是當鳳尾和雞頭的問題,鳳尾不一定比雞頭好。你考慮一下吧。”

幾天後,張英采納了爸爸的意見,轉到了普通班,學習壓力相對小了很多,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當孩子麵對一個新的學習環境,肯定會有一段適應期。但當環境不適宜孩子的發展,或孩子長時間不能融入其中,甚至出現了一些弊端時,父母就要考慮為孩子轉換新的環境了。

父母要善於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溝通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父母可以找一個晚飯後的時間,主動找孩子聊天,讓他說出心裏的不愉快,甚至讓他發泄出不滿的情緒。此外,父母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一定不要讓他不好的情緒壓抑在心裏。

金玉良言

孩子能不能適應新環境,心態很重要,父母要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而積極的人生態度最外在的表現就是微笑,微笑不僅是一種人際關係的粘合劑,更是孩子應對陌生環境的內在力量。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在陌生環境保持微笑,從而拉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調適心態:讓孩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至遠。

——(中國)諸葛亮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中國)陳伯崖

爸爸出差了,但每天晚上都要給9歲的女兒打電話。第一天和第二天晚上,女兒的心情都非常好,因為她考試取得了好成績,老師表揚了她。但第三天晚上,電話那頭的女兒情緒很不好,說話的聲音也很低沉,還吞吞吐吐的。在爸爸的追問下,女兒才說出原委:“我到老師家練琴了,可是我練了好久,也沒有過關,我很難過。爸爸,你說,老師會不會因此看不起我啊?明天我不想再練琴了,我害怕還是過不了關。”

聽完女兒的話,爸爸鼓勵她說:“孩子,爸爸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不要太擔心結果的好壞。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患得患失。爸爸相信你,隻要你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平常心麵對練琴,你就會過關的。即使不過關,爸爸也不會小看你,老師也不會小看你。放心吧!”

女兒聽後,向爸爸保證:“好的,爸爸,我聽您的話,好好練琴。”

孩子有這樣的擔心也無可厚非,但如果父母也有這樣的擔心的話,孩子想不患得患失都很難,因為他的父母是患得患失的。可喜的是,上麵的這位爸爸卻能夠鼓勵孩子能夠以平常心麵對這件事,讓孩子遠離患得患失。

科學家提出,人的情商和智商同樣重要,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人的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一個高情商的人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知,並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他能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迅速恢複到最佳的狀態。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調適心態,讓他懂得在麵臨人生中的困境時、情緒低迷時,及時地調整自己,讓他盡快從情緒的低穀中走出來,重新審視失敗,並找到通往成功的突破口。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駕馭負麵情緒

孩子在遇到挫折時,難免會產生負麵情緒。他會因此而鬱鬱寡歡、怒不可遏,這很正常,人的一生隨時都需要與自己的負麵情緒作鬥爭,因為它會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所以有必要教孩子學會駕馭負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