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母親的鼓勵與巴雷尼自己的堅持不懈,每日的體育鍛煉最終還是彌補了由於殘疾給他帶來的不便。而母親的以身作則與信任鼓勵,更是深深地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當挫折來臨的時候,悲觀放棄是最無能的做法,人隻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並作自我調整,以盡快走出困境。巴雷尼的母親是位值得尊敬的母親,正是她的鼓勵與榜樣,才讓身體殘疾的巴雷尼有了一個健康的心理,使他最終獲得人生的成功。
所謂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預期時的情境與感受。而對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來說,各自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便也有不同的表現。作為孩子,他對挫折的認識、理解與承受,則需要父母及家人、老師的幫助,尤其是父母的幫助。
不可否認,挫折的存在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必然。同時,挫折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有很多人都無法適應社會給予的壓力。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能學到知識、收獲快樂,也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父母要教會孩子從小就有正確麵對挫折的態度,以及正確處理挫折的辦法
現在的孩子許多都是獨生子女,被父母家人當成寶一樣的捧在手中,但父母不要忘記,孩子未來的路還要他自己走,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挫折之後重新站立起來。隻有經過摔打曆練的人生,才是能夠健康成長的人生。挫折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因此,父母除了要讓孩子努力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與人生經曆外,還要教會孩子應對挫折,讓孩子在逆境中學會調試與適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有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都是保護者的角色。他們很少讓孩子體驗到挫折,他們認為,挫折對於還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太痛苦。或者說,在孩子能體驗到挫折之前,他們就已經將錯誤抵擋在了門外。這樣的孩子就像是溫室裏的花朵,將來會經不起任何風雨。
肖力已經上小學6年級了,他的很多同班同學都學會了騎自行車,每逢假日大家都會結伴騎車郊遊。但肖力卻從來都沒參加過大家的活動,因為他還不會騎自行車。
有的同學已經開始笑話他,肖力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於是回家對媽媽說他想學騎車。但媽媽卻說:“鄰居家孩子學騎車都摔斷胳膊了,你也想摔嗎?再說,你也不用學,你要去哪裏,媽媽帶你去就行了。”
肖力還想說什麼,但媽媽卻打斷了他,說隻要他好好學習就行了,爸爸媽媽會幫他解決所有的困難。
麵對未知的世界,孩子麵臨的挫折無處不在。但若像肖力的媽媽那樣,幫孩子解決困難,那麼孩子就會失去鍛煉的機會。其實,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曆,不但不會讓他感覺痛苦,反而是有利於培養他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更有利於他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因此,父母應該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煉孩子意誌、提高孩子對社會適應力的好方法。有挫折教育意識的父母可以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麵的認識,為他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樹立榜樣。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解決問題
獨立生存是一個人必須要具備的一種能力,而讓孩子學會抵抗挫折的目的,就是要他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使他能勇敢地麵對困難,並較好地解決問題。
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兩三歲開始就可以讓他自己單獨睡覺,要求他自己吃飯、上廁所、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讓他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獨立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比如朋友間的小矛盾、學習上的小困難,等等。隻有從小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提高抗挫折能力。
建議三:提高孩子對挫折的認識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挫折情境,所產生的挫折感的大小和情緒反應的強弱可能不同。這取決於人們對挫折及其意義的認識、評價和理解,也就是對挫折的認識。所以,麵對挫折,父母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樣他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並最終戰勝挫折。否則,若是孩子不能正確認識挫折,就隻可能加重他的挫折感,他的情緒反應也會更加強烈,更加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