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洛克
一年寒假,13歲的彭鵬和4個小夥伴相約去爬山。大夥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看到了一個開放式公園,公園的湖麵已經結了厚厚的冰,很多大人孩子都在上麵玩耍。此時,幾個人商量了一下,準備在冰麵上玩一會兒再出發。
於是,5個孩子一起下了冰麵,在冰麵上打著滑溜。其中,一個叫白亮的男孩很快就滑到了湖中心,並回頭衝著其他夥伴喊道:“快點滑啊,你看我啊!”話音沒落,他就聽見腳下“嘎嘎嘎”幾聲響,再低頭一看,腳下的冰麵出現了一個大口子。頓時,白亮的一條腿掉進冰水裏了。
其他夥伴見狀,一邊大喊著:“別急,我們來幫你!”一邊準備跑向湖中心。但此時,彭鵬卻大吼一聲:“別去!誰也別去!”同時,他衝著白亮喊:“你先把背包扔出去,然後慢慢趴下!”不知所措的白亮隻能照著彭鵬說的做。緊接著,彭鵬又說:“然後,輕輕往前爬,爬到這邊!”於是,白亮一點兒一點兒往前爬,直到爬到安全的對方,大家才算鬆了口氣。
麵對意外,人們最需要的是冷靜。對於孩子而言,隻有知道了應對的方法才有可能顯出鎮定。彭鵬曾有一年和父母回到東北的爺爺家過年。當時,爸爸就把一些如何應對冰雪意外的知識告訴了他。而且,一旦彭鵬準備和小夥伴們去滑雪滑冰時,爸爸都要先讓他複述一遍遇到意外的應對方法。那個假期,彭鵬把關於冰麵上的救助和自救方法記得滾瓜爛熟,幾乎終身不忘了。因此,這次出行,彭鵬才能如此的冷靜,並有能力真正幫助同伴。看來,父母對孩子平時的教育,的確能在關鍵時期讓孩子轉危為安。
另外,據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統計,在我國,意外傷害已成為14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每100名死亡少年兒童中,就有26人死於意外傷害,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然而,反觀這些意外傷亡事件中,除了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和災害外,約80%的非正常死亡是可以通過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理避免的。
因此,作為父母,不要等到孩子遇到意外的時候才想如何應對。而是應該在與孩子平日的接觸中,就把防範意識灌輸給孩子。這樣,才能在意外發生時,最大程度上地減少傷害。
培養建議
建議一:經常告訴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和經驗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缺乏生活經驗,很有可能常常遇到意外。而父母就要經常性地把自己正確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可以讓孩子最大程度上地避免傷害。
10歲的韓飛特別喜歡狗,見到多大的狗都想上去摸摸。一次,他和爸爸在小區遇到一隻大型犬,韓飛高興地跑向這隻犬。父親喊道:“韓飛,回來!”韓飛停下腳步,正準備和爸爸爭辯,爸爸小聲對兒子說:“這隻狗體形太大,最好保持距離,否則會有危險。”韓飛也算聽話。
事後,父親對韓飛說:“無論以後遇到什麼樣大小的狗,不熟悉的狗都不要動手去摸,因為,它不知道你想幹什麼,出於防範有可能會咬你。而遇到大型犬,無論主人說它有多溫順,最好保持一定距離。你的靠近,對方也會害怕。隻有保持距離,雙方都會感到安全和自由。如果周圍的人不小心被狗咬傷,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因為,得狂犬病的狗會把病菌傳染給受傷的人,如果不及時救治,會有生命危險。”
韓飛的父親並沒有阻止完孩子就了事,而是進一步告訴兒子如何對待喜歡的動物。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有高度的教育敏感度。隻有父母常常把一些安全常識與經驗告訴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懂得如何避免常見意外,也知道遇到類似的意外時該如何應對。
建議二:借用他人的意外教導孩子
父母可以通過身邊人發生的事情,或者媒體上報道的事情來提醒孩子。讓孩子從他人的經曆中獲得經驗,並避免同類的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個夏天的夜晚,劉女士帶6歲的女兒去廣場乘涼。廣場四周被淺淺的水渠環繞,水渠旁有數個乘涼座椅。小女兒正在座椅前玩耍,隻聽“撲通”一聲,劉女士回頭一看,身後一個比女兒稍大的女孩掉進了水渠裏,接著,一名青年男子跳進水渠把小女孩救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