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1)(3 / 3)

父母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人的靈感與知識的背景有關。興趣越廣泛,知識麵就越廣,產生靈感就越多。孩子的興趣要從小培養,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機會,如參加小製作,科學遊戲,繪畫和讀書活動,看科幻影片,都可以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

孩子往往還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這時父母的行為和學習態度,在孩子的心目中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父母對知識的熱愛也會強烈地感染孩子,因此,父母要注意給孩子做出榜樣。平時要經常鼓勵孩子,講明學習的目的、知識的重要性,告訴孩子,勤奮是成功的希望,並結合孩子的興趣,講述有關知識,把孩子的好奇心轉移到學習知識上來。

父母可以通過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學習前輩們勤奮學習的精神。比如,《燃糠自照》的故事。

在南朝時,有個齊人叫顧歡。他非常聰明,六、七歲時就能推算四時節氣和六十甲子。鄰居們都誇他,說他長大一定會有出息。

有一年秋天,稻穀熟了,爸爸讓小顧歡去看稻田,還特意囑咐他:“可別讓麻雀把稻子給吃了。”小顧歡滿口答應,還沒等爸爸說完,就一溜煙跑了出去。他來到了稻田邊,那金燦燦的稻子在陽光的照耀下,像一粒粒金豆子。在稻田上空有一群麻雀。小顧歡見麻雀嘰嘰喳喳怪好玩兒,突發奇想,坐在田埂邊寫起了《黃雀賦》。

晌午,爸爸來叫小顧歡回去吃飯,看見稻田裏的稻子被麻雀吃掉了一大半,原先鼓鼓的穀粒,刹那間變成了空殼兒,稻稈東倒西歪的。爸爸火冒三丈,破口大罵:“你瞧瞧你,稻子都快給麻雀吃光了,你在幹什麼?”小顧歡戰戰兢兢地回答:“我……我在寫《黃雀賦》呢!”“哦?《黃雀賦》?讓我看看。”爸爸說。小顧歡用發抖的小手把寫的文章遞給爸爸。爸爸看了看,歎了口氣,說:“可惜我們家窮,不能讓你讀書啊!”

顧家附近有個私塾,小顧歡白天常常跑去偷聽。隻見他拿著紙和筆,歪著小腦袋,仔細地聽著,遇到精彩或重要之處就記下來。晚上,他就在家裏複習。顧歡家裏窮,買不起蠟燭,他就點燃稻糠、鬆枝照明。

顧歡就是這樣勤奮好學,老了也是這樣。朝廷要讓他做官,他不肯,一直隱居在天台山。這就是才子顧歡小時候的《燃糠自照》的故事。

其實,我國古代有很多勤奮學習的故事,比如匡衡鑿壁借光、孫敬懸梁刺股、蘇廷吹火讀書、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車胤囊螢夜讀、司馬光警枕勵誌、顧炎武讀破萬卷書、蒲鬆齡草亭路問、宋濂冒雪訪師,等等,這類的故事數不勝數。父母可以多為孩子講一些這樣的故事,讓孩子養成勤奮學習的習慣。

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父母箴言

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平時是怎樣利用時間的,表揚其合理利用時間,批評其浪費時間,並給孩子提出合理安排時間的建議。如一個星期看幾次電視,讀幾篇文學作品,以至於每天晚上先做作業還是先整理自己的房間,使孩子體驗巧用時間之妙。

愛因斯坦說過:“人的差異產生在業餘時間。”達爾文語也說過:“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從這兩句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偉人們往往都是運用時間的能手,也能看出他們是多麼重視時間,珍惜時間。

惜時是成功的秘訣。有的孩子平時做作業磨磨蹭蹭,邊做邊玩邊聽音樂,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結果做了三個小時還沒做完。這很容易使孩子養成動作慢、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浪費時間和精力。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意識,使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學會管理時間,成為時間的真正主人,對孩子的成長可謂大有裨益。作為父母應該重視培養孩子安排時間和運用時間的能力。

教育孩子珍惜時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年幼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時間是怎麼回事,更不懂得生命對於自己隻能有一次。一般要到少年期,抽象思維比較發達,自我意識逐漸成熟時,孩子才能逐漸明白時間的無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但是我們不能消極地等孩子到了少年期才對其進行惜時教育,而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因為“開竅”表麵看來是突然發生的,其實對生命的熱愛,對效率的體會,對無限和有限的理解,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早期的充分準備,就不會有“開竅”的到來;何況愛惜時間還有一個養成習慣的問題,習慣的養成並不是和理解和認識的程度完全相對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