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一口氣就能做完的,它往往需要孩子艱苦奮鬥很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提醒孩子,不要犯性急的毛病。為了明天做事更有效,今晚就要睡好覺,以飽滿的精神迎接第二天。
當然,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製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要求孩子按作息時間表學習、生活、遊戲。開始時,也許孩子不能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的規定,父母可以幫助督促他逐步適應,直到最後自覺遵守。
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習慣
父母箴言
培養孩子恒心的方法很多,如參加體育鍛煉、讀書自律等。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意誌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訓練,剛柔相濟。但根本之點在於啟發孩子的自我需求,讓其主動養成持之以恒的好習慣。
持之以恒是一個主觀能動的心理過程。具體來說就是,人在自覺地確定目標之後,能夠根據目標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堅持不懈,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實現目標。
其實,一個人要想生存就得不斷積累經驗,讓自己無休止地自我創新。而無論是經驗還是無休止的創新,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毅力不是瞬息而就,說有就能有的東西,它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它的形成應該在家裏,而不僅僅是學校。持之以恒的毅力對於孩子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它恰恰又是孩子容易缺乏的。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台,起於壘土。”凡事業上有所作為的攀登者,無不是從小事做起,錘煉自己的意誌。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的學習用品都丟三落四的,怎麼能保證演算習題時不粗枝大葉呢?所以父母培養孩子的意誌要持之以恒地從小事抓起,決不姑息遷就,要一抓到底。
曾有學生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怎樣才能修學到像他那樣博大精深的學問?蘇格拉底聽了並未直接作答,隻是說:“今天我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後甩,再盡量往前甩。”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說:“從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哪些同學堅持了?”有九成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還有哪幾個同學堅持了?”這時,隻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訣。然而,人們常常忽略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最簡單、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堅持下去,也絕對不可能打開成功之門。成功並沒有秘訣,但堅持是它的過程。
培養孩子的恒心應從小事做起,不斷進行訓練。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可以從他的意誌行為中得到體現。在成長的過程中,獨生子女缺乏恒心與毅力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學業、交往、品德及心理健康。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往往就取決於一個人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
培養孩子持之以恒的習慣的方法很多,在此擇要介紹幾種。
1.用興趣引導孩子持之以恒的決心
興趣是孩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的前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對必須去做的每件事,孩子都一定感興趣,但是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都有著明顯的自覺性、持久性等高效率特點,而對於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則往往需要父母的約束與督促。為了使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
很多上學的孩子比較喜歡的口頭禪是:“鬱悶”或者“煩”。事實上,學習本身的確沒有多少樂趣可言。然而父母並不這麼認為,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學習是最有意義的事情,並且一味地強迫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需要父母去加以引導的,而不能靠強迫的方法來獲得。
孫欣沉溺在電腦遊戲中不能自拔,雖然三番五次地向媽媽寫保證書,但一點也不起作用。為了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媽媽采取了這樣的措施:限製每天上網的時間和內容,並引導孫欣將上網與學習聯係起來。結果孫欣通過上網來輔助學習,出現了一學就是半天,甚至忘記吃飯的現象,並由此對學習產生了興趣。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孫欣還為自己製定了一個苛刻的學習計劃表,並持之以恒,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