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悠對媽媽說:“我不做自私的人,我要做一個樂於幫助別人的人。”
讓孩子不再動不動就哭
父母箴言
動不動就掉眼淚是孩子性格懦弱的一種表現,不利於他們自信和堅強個性的養成。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哭就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也不要打罵孩子,應該找出孩子哭的原因,因勢利導,讓孩子變得堅強起來。
哭,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了,可是有些父母和長輩就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趕緊抱起來哄他,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當然,等孩子漸漸長大後,如果還經常哭就要找找原因了。
一般來說,孩子愛哭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了解,就容易跟著孩子鬧脾氣,以至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因此,父母也就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孩子。
2.哭隻是獲取某些東西的手段
父母怕孩子哭,所以,隻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孩子、對孩子妥協,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父母的態度過嚴厲
大人太凶,一點小事就對孩子疾言厲色,嚇壞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婦”,以博取同情。
4.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小的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得不到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就會表現出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那麼,孩子愛哭,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感到疼痛,不準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為了讓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淚,父母應該鼓勵說他是一個堅強者,引導他克製哭的情緒。
2.培養孩子的自尊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容易因為敏感而哭泣,因此父母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從而使孩子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父母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不要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不要強化孩子的哭
對於孩子的哭父母不要過於強化,孩子哭的時候不能給予表揚,不能因此給予特權或取消規矩。當然,孩子哭時也不要懲罰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哭應采取中性態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
4.父母要學會控製情緒
由於愛哭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極易被父母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情感所影響。因此父母自己要放鬆,控製好自己的情感,不要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
5.多些鼓勵少點批評
對孩子要少批評,多表揚,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脫下來,真了不起”,“讓我們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們把它調到前麵來,就更好了”。如果孩子做事沒有達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樣,但他隻要盡力了,就不要批評他。假如孩子驕傲地告訴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於指責他“把水灑得到處都是”,而是應當先鼓勵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後再幫助他把水擦掉。
讓孩子不再害羞
父母箴言
害羞、怕生不是天生的,而是與環境有關,指責、怒罵隻會讓孩子更退縮。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害羞、怕生的表現,不妨先找出原因,再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大方,並喜歡與人交往。
害羞是人類的一種情感,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很多父母發現,在家裏總是活潑可愛、調皮搗蛋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變得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後,完全變了一個樣。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大約一歲到兩歲半左右,要經曆正常的害羞期,在經曆害羞期後,孩子們大部分都能參加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當然,有些孩子在過了這個時期之後,仍然過分害羞,不願與人交際。這時候,父母就需要對孩子進行幫助了。
1.讓孩子多和別人相處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多與別人交往,但是不能強迫。一般來說,和年齡比較小的小夥伴在一起,孩子就不會覺得受拘束,容易交往,危險感也比較少,因為自己較大,又增加了自信心,感到安全,自在。慢慢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多多增加孩子與外人接觸的機會,比如常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做客,常帶孩子去公園、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安排孩子參加一些集體營地活動,安排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進行遊戲、郊遊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