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自信起來
一般來說,怕羞的孩子通常自卑感都很強,他們往往因為沒有信心去解決生活中的壓力或衝突,從而產生害羞和逃避的行為。因此,在許多場合他們都喜歡躲在別人的後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害羞便失去了眾多表現的機會,而表現的機會越少則越發害羞。麵對這樣的情形,家長應當從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入手,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了,克服害羞就比較簡單和容易了。
3.不可責備孩子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太過害羞,或者是因為孩子的害羞使自己丟了麵子,於是就會責備孩子。然而,父母要知道,對待害羞的孩子,創設一個“沒有責備”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埋怨和指責隻會更加打擊孩子的社交信心,讓孩子在害羞的同時又喪失了自尊心,從而使孩子更加害羞。
4.不要勉強孩子
對待害羞的孩子,父母更不能勉強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當孩子不願意與其他更多的孩子相處時,父母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塊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願意稱呼別的長輩時,父母不要勉為其難,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願意在客人麵前表現時,父母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做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絕來應對,使孩子更加害羞。
5.多多鼓勵孩子
害羞的孩子總是會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什麼地方都不如別人,對於他人給自己的負麵評價也比較敏感,而且也特別在意。所以,對於害羞的孩子,父母應當給予更多的鼓勵和嗬護。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進行表揚,有時甚至可以誇大一些。慢慢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也很了不起,害羞的情緒也就會慢慢消失了。
6.多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
害羞的孩子通常不太愛表現自己,而越不愛表現自己行為就越退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給害羞的孩子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孩子平時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要堅持放手讓他去做,像穿衣、洗臉、整理玩具、打掃房間等事情父母不要去代勞;父母要多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班幹部競選或公開的表演,要多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單獨出去和其他孩子交往。孩子和外界的交往多了,害羞的情緒也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消失了。
讓孩子習慣與生人相處
父母箴言
孩子不可能總是生活在熟悉的環境當中,也不可能隻接觸一些熟悉的人,總有一天,他會接觸到陌生人。如果孩子能和陌生人融洽地相處,這對他的成長和將來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有的孩子怕見生人,甚至與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和臉紅,不願到人多、熱鬧的場合,有時還會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抬頭看人。嚴重時,在與人交往中還會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無措等現象。這些現象被稱之為“社交恐懼”。
有這種現象的孩子很難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那麼,如何才能防止孩子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1.讓孩子擁有自信心
英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應尊重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對於害怕和生人相處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為自己的短處而緊張,恰恰相反,應該讓孩子經常想到自己的長處,要讓孩子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當然,想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相信,隻要他肯努力,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住他,他的能力也必定能發揮出來。並且,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其實和生人相處並沒有那麼困難,隻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麼自己就一定能夠做得到。如果孩子真是很害怕與生人相處,在孩子與生人相處的時候,父母可以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有安全感。
2.讓孩子不要害怕別人的議論
仔細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廣眾中講話,羞於與生人打交道的孩子便不難發現,他們最怕別人否定的評價。這樣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惡性循環。其實,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哪個人後無人說”,被人評論是正常的事,不必過分看重。並且,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有時候,否定的評價還有可能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呢。如果有機會,父母要多讓孩子在人前說話,這樣的經驗多了,孩子就不會再害怕和人講話了。
3.讓孩子多多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