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不由自主地走上了這樣一個極端。為了讓孩子活潑,就不講任何紀律,任其為所欲為,一點兒規矩也沒有,結果,孩子無法無天,放肆任性;為了讓孩子有規矩,就不給孩子一點自由,這不許做,那不許做,結果把孩子弄得縮手縮腳,“未老先衰”,成了父母手中“呆板”的“木偶”,“牽之則動,息之則止。”
要把孩子培養成既活潑又守規矩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掌握分寸,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確定究竟是要對孩子管得嚴一點還是要管得鬆一點。如此,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培養出既不失天真活潑,又落落大方的孩子。
讓孩子學會獨立
父母箴言
如果一個孩子擁有較強的獨立性,那麼,孩子就會很容易建立自信,一旦有了強烈的自信心,將來成功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一個孩子有獨自生活的能力,他才會知道生活的艱辛,才會不斷地磨煉意誌,最終獲得成功。
所謂獨立,就是一個個體區別於其他的個體而存在,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看法、為人方式和處世準則。獨立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獨立做事,提供孩子各種各樣的練習機會,讓孩子在不斷的實踐中增強自己的能力,增強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每個人都渴望獨立,從古至今無數人為了獨立、為了自由艱苦奮鬥,因為獨立意味著一個真實的個體的存在,這種存在完全是由自我決定的,是不屬於任何人的。不能獨立自主的人是可悲的,是喪失自我的悲劇性人物,這樣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更不要說取得成功了。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其實不然,也許孩子還不能夠自己去做什麼事情,但是獨立性的性格和意識,應該是越早培養越好。
很多外國孩子自立能力很強,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在發達國家的家庭裏,父母們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強精神,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瑞士的父母要求孩子獨立,有的家長在女兒初中一畢業,就讓女兒去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既可以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還有利於孩子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的地區講德語,有的地區講法語,所以女孩子可以一邊當傭人一邊學語言,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以同樣的辦法到英國學習英語,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
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會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因為裏邊裝的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父母覺得應該由孩子自己來背。孩子上學以後,大都要在課餘時間參加社會勞動掙錢。大學生常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美國父母培養孩子的出發點是,把孩子培養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自食其力的人。美國人在孩子剛剛出生時,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與父母分床、分室而居。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就開始刺激孩子的欲望,“你想做什麼,你可以去做,你可以失敗。”無論是孩子蹬被子也好,摔東西也罷,這些都是孩子做事的欲望,正是這種日常事件刺激孩子的欲望。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並不是隻有中國的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其實,在外國父母的眼中,中國父母不讓孩子做這,也不讓孩子做那,這種行為根本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如果孩子能夠不依賴、不追隨別人,能夠相對獨立地進行活動,那麼,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孩子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讓孩子學會信任別人
父母箴言
如果孩子誰都不信任,那麼他就無法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父母要告訴孩子,雖然不要輕信別人,但一定要懂得信任別人,因為這世上絕大多數人是值得信任的。
說起信任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一些孩子的眼裏,信任是一種不堪一擊的東西。如果孩子缺乏信任感,慢慢地他就變得不再信任父母,不再信任任何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要知道,人與人之間隻有相互信任,才會有可能獲取成功,如果人與人之間隻有猜疑,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將亂成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