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順應個性,激發一顆天才心(1)(1 / 3)

符合個性的成功總是最好的成功,否則就不可能讓成功的台階通向頂點。找準孩子的個性,並激發他們的“天才心”,這是最精彩的成功優化方案。

——美國哈佛大學傑弗裏

《孩子的“天才心”究竟在何處》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要是白鬆的種子掉在英國的石頭縫裏,它隻會長成一棵很矮的小樹;但是,要是它被種在南方肥沃的土地裏,它就能長成一棵大樹。”

所謂超常的人其實都是正常人,隻不過得到了正常的發展。而普通人的才能常常被壓抑了,沒有開發出來。

可見,培育天才首先是要給兒童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造:天才是造出來的

西方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齊講過一則寓言:

有兩匹長得一模一樣的小馬。一匹交由一位莊稼人去喂養。但那個莊稼人非常貪婪,在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時就用它來賺錢,最後,這匹小馬變成了無價值的馱馬。與上述這匹小馬命運迥異,另一匹小馬被托付給了一個聰明人,最後在他的精心喂養下,這匹小馬竟成了日行千裏的駿馬。

這個小故事給人的啟示是深刻的:天才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來自於環境的肯定。

早期教育比出身門第更重要

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到一所普通的學校調研,一位老師問:“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學生?”

“當然可以。”專家爽快地答應了。然後自信地用手在學生中指點起來:“你,你,你……”一年後,專家再次訪問該校,問:“那幾個孩子的情況怎麼樣?”

老師回答:“好極了!”

接著她請教道:“先生,我感到很驚訝,你來之前他們都隻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可經你一指點,一個個都變了。請問您有什麼訣竅,能夠判斷得如此準確?”

專家微笑著說:“沒有任何訣竅,隨便指指而已。”老師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

這個故事說明,盡管存在個體遺傳差異,但是這個差異對於小孩的聰明程度的影響很小,遺傳素質隻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物質前提,真正智力的發展是在後天的教育與環境中塑造的,除了患有智障的兒童,絕大多數兒童都具有智力充分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

在後天的教育環境中,占第一位的當然是家庭教育。

“教育比門第更為重要”,家庭是幼兒早期教育的關鍵場所,父母是教育的關鍵角色。任何一個孩子,當他誕生到世界上來的時候,額頭上並沒有標著“天才”的胎記,隻要他們不是白癡,隻要享受良好的教育條件,都可以變得聰明可愛,都可以成材。

魯迅說得好:“即使是天才,生下來時的第一聲啼哭也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教育對兒童智力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應堅信這一點,你的努力不會白流。”

德國大詩人、大作家歌德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重視審美教育,經常帶他參觀著名的建築物、圖畫,一麵欣賞美的浮雕,一麵介紹它們的曆史,以培養歌德對藝術的愛好;還經常向他講述遊曆過的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培養他對地理的興趣;歌德的母親幾乎每天都給他講故事,頭一天講完後,便讓他自己想下麵的情節,激發歌德的想像力。就是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培養出了一位世界級的偉大詩人。

這樣的例子,不限於書香門第。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出生於一個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時常聽父親讀《天方夜譚》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從父親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著他,他隨著那些故事在想像中遨遊。這位童話作家豐富的創作想像,從小便開始了。俄國著名的革命文學家高爾基出身貧窮,在他如癡如醉自學之前,是外祖母的口頭文學為他上了作家入門課。

成功地把自己聾啞女兒培養成大學生的周弘在這方麵頗有心得,他在《如何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給我們講了他自己的故事:

首先,他用一種積極的暗示讓婷婷相信自己是天才,他在她課桌上的玻璃板下壓了一張《天才兒童行為表》,一旦她看書時忘了吃飯或忘了睡覺,就馬上指著表上的第一條對她說:“‘看起書來廢寢忘食’,你不是天才,誰是天才!”

和一般的家長不一樣,他不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是專找孩子的優點。記得第一次讓婷婷做應用題,10道題她隻做對了1道。一般的家長可能兩個巴掌就過去了,但周弘沒有,錯的地方不打叉,對的地方打了一個大大的鉤,然後發自肺腑地對她說:“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對了1道。爸爸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