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順應個性,激發一顆天才心(2)(2 / 3)

以上的事例都說明,兒童的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即使生下來具有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放棄教育,到5歲時就會減少到80,到10歲時就會減少到60,到15歲時就會隻剩下40度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而且由於這種遞減是因為未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造成的,因此,教育孩子的最重要一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予孩子發展其能力的機會,也就是說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

但是這個“盡早”又早到什麼時候呢?我們的觀點是,教育必須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開始進行。

教育必須從出生那天就開始

早期教育,強調一個“早”字。隻要對身心發育有益無害,許多基礎教育都可以盡早起步。特別是意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台梭利主張的感覺教育,即通過感覺器官的訓練遊戲活動來開發智力的方法,許多在嬰兒出生後不久即可進行。

嬰兒早期,大腦就像一張白紙,很容易接受教育。抓住這一時期,進行良好的教育就很容易在兒童的大腦中印上良好的模式。這比抹去原來已有的痕跡再印上新的模式要好得多。比如說,一個兒童學會了方言再學普通話,會有很多幹擾,一開始就讓他學講普通話,則學得快,講得好。

日本企業界和兒童教育界知名人士井深大也主張,早期教育從嬰兒生下後就應該開始。如在語言方麵,日本兒童在開始學日語的同時就應開始學外語,這樣可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如果開始在大腦裏隻固定一種語言,以後再學習另一種語言,就無法以完整的形式吸收,學起來很費力。

早期教育要抓緊,要珍惜幼兒的寶貴時間。有一種觀點,認為幼兒時期是學習的最敏感時期。敏感的概念是奧地利生態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

研究人員發現,小鵝出殼後1到2天內不停地跟隨第一次見到的動物,於是稱頭兩天為跟隨能力的“敏感時期”或“關鍵時期”,這是因為小鵝出殼時獲得了“印刻現象”。後來,人們在培養動物掌握某種技能時發現,在某一年齡階段對某一種刺激的接受和反應要比其他年齡快和容易,於是人們稱這個年齡階段為敏感時期。過了敏感時期的年齡階段學習起來就會發生障礙,故敏感期的終點又稱為危險期。

這種現象的內在機理現在已被揭示出來了。

決定人聰明才智的是腦細胞交織成網絡的狀況。網絡越豐富複雜,傳達信息的功能越好,思維越敏捷,人越聰明。人腦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要靠叫做“突觸”的東西交織起來才能形成網絡,發揮作用。而突觸是在學習、用腦中激發、滋生、成長的。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的旺盛期,是突觸滋生迅速構成神經網絡的最佳期。這個時期對孩子來說,真是一刻千金。抓緊這個時期進行早期教育,能幫助兒童建立起複雜交錯的神經網絡,促進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發展。

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有一種天生的內在的緊張的好奇心,如果不及時給以刺激,求知欲會被壓抑,使學習的興趣和內驅動力逐漸退化。錯過這一時期,接受事物就要花費很大的氣力。

隻有少數兒童能成為神童。這應歸咎於許多孩子沒有受到合理的早期教育,智力沒有得到及時的開發,他們的發展潛力荒廢了。法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認為:“早期教育與其說是給孩子許多東西,倒不如說是不讓孩子失去許多東西更為恰當。”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壯的孩子,這隻是父母親走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負起教育者的重任。

那麼,如何實施早期智力教育呢?或者說,早期教育必須遵循哪些原則呢?

(1)無壓力原則。

孩子早期教育方麵的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急於求成的父母或幼教人員,如果對孩子施加了超出他們承受限度的壓力,那麼孩子會厭煩學習,甚至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不聽話的孩子便會產生。

由於缺乏教育孩子方麵的專業訓練,父母很少能認識到兒童本身的局限性。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加上一些粗製濫造、毫無科學精神的所謂智力教育書籍的誤導,強製性地加大孩子的學習任務,語文、數學、音樂滿堂灌。這種壓力教育產生的後果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批評,各位父母隻要留心一些關於幼兒教育的書報,不難找到這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