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堅信自己的孩子“行”,哪怕他是一個弱智的孩子,一個有殘疾的孩子!享譽全球的女作家海倫·凱勒不就是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殘疾人嗎?
在為一位老畫家慶賀90壽辰的時候,有記者問老畫家:“您的啟蒙老師是誰?”他說:“我的父母。”其實,他的父母隻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們從兒子畫第一張畫起就不斷地讚美他、賞識他:“我們家要出大畫家了!”從而,使他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最終獲得了成功。
周弘先生在巡回演講中曾講到過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在一次保齡球大賽中,一位年輕的選手脫穎而出,過五關斬六將,奪得了大賽冠軍。有記者詢問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年輕人微微一笑,指著他的爸爸說:“這得感謝我的父親。他是一位不尋常的父親。每當我出手時,我想到的都是‘全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他的父親,一位心理學家。父親站起來,緩緩地說:“我認為自信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為培養兒子的自信,從小就對他進行特殊的訓練。通過看電視,讓他迷上了保齡球,並讓他感到保齡球是一項難度較高的體育項目。而且經常跟兒子說,說不定你能打得好。就這樣,兒子漸漸對保齡球產生了興趣。
“記得我第一次帶他去打保齡球,那是我一個朋友開的保齡球館。我想,為讓兒子找到打球的感覺,就要提高他的成功率,以激發他的興趣。我請朋友把球的數量增加一倍,這樣兒子的成功率便提高一倍。於是,第一次打球,就全中了,兒子旗開得勝,樂不可支。
“從此他就很願意打保齡球,因為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成功的感覺。隨著兒子技術的提高,保齡球的數量逐漸減少,回到標準數量,兒子打保齡球也是百發百中。這時,兒子的自信心已經堅不可摧,沒有失敗的陰影幹擾他。”
父親的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兒子後來成為職業保齡球選手。
第二個故事:
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裏,一家人相依為命。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養活一家子,兒子也知道生活的艱辛,一直都很懂事。
有一天,兒子眉頭緊鎖,鬱鬱不樂,顯得心事重重。
父親把一切看在眼裏,關切地問兒子,兒子怎麼也不肯說,他不想為難父母,後來才吞吞吐吐地說:“同學們都有自行車,隻有我沒有……”
父親沉默了,因為家裏實在沒有多餘的錢。
又過了幾天。
兒子驚喜地跑回家,對父親說:“爸爸,給我兩塊錢吧。我要玩轉盤遊戲,轉盤上有自行車。”
父親看著兒子渴望的眼睛,沒說什麼,把錢遞給了兒子。
兒子歡天喜地地去了,不久便垂頭喪氣地回來了。“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兒子憂鬱地嘟囔著。
父親意識到自行車對兒子的重要性,若有所思地轉身走了。
第二天,父親讓兒子再去試一次運氣。兒子有點遲疑,但在父親鼓勵下,還是拿著錢去了。這回,大喜來臨,兒子一蹦一跳地跑回家,對父親說:“我中了,我中到自行車了,我是世上最幸運的人,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了……”
若幹年後,兒子事業有成,擁有了不薄的家產。隻是那輛自行車他一直保存著。
第三個故事是他的親身經曆,他說:
我的一個老同學來電話,讓我幫他教育教育自己的“逆子”,他連“兒子”都不願意說。
“會是怎樣的一個孩子呢?”我心想,便答應“見識見識”。一見麵,那孩子不僅長得眉清目秀,而且非常懂禮貌,怎麼會是“逆子”呢?
我對老同學說:“孩子肯定不是‘逆子’,可能是你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咱們改天再聊,我今天跟你兒子談談。”
他們夫婦退了出去,我才說了幾句話,孩子便淚流滿麵地告訴我:“我媽媽從小就把我當做炫耀的資本,因為我的成績一直非常好,經常得雙百。可好馬還有失蹄時,有一次我不小心,兩門功課都隻考了90多分,結果老師批評我,同學諷刺我。
“回家的路上,我渴望著在這關鍵的時候,爸爸媽媽能拉我一把,誰料他們知道後竟凶神惡煞般地抓住我就是一頓打,把我的心都打碎了。
“我不服氣,咬咬牙學習又上去了,可這一上去反而糟了,因為我媽媽得出了一個結論:‘教育小孩簡單,一個字就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