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他們稍不順心就打,打來打去,把我的自信心都打沒了。上了初中,我的成績越來越差,從第8名下降到第19名,而我媽媽的打法則在逐步升級,從用手打發展到了用木棍打。
“現在要分快慢班了,爸爸媽媽又威脅我,‘如果進不了快班,你就別想讀書了。’我感覺自己是在恐懼的環境中學習,我的精神快要崩潰了!考試的時候,我腦子裏總在想:‘考不好怎麼辦?’說吧,肯定要挨打;不說,媽媽最討厭撒謊的孩子,打得更厲害。
“人生怎麼這麼苦?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奮鬥,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肯鼓勵我!”
這麼小的小孩子就發出了“人生苦”的感歎,做父母的有何感想呢?
美國教育家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概括成四個字:信任孩子。我國當代最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人們要“相信兒童,解放兒童”,也是把相信孩子放在首位。
很多家長一味強調孩子的天賦,人的天賦固然有差異,但是人的天賦與人的潛能相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
還有一些家長在為孩子的生理殘疾憂慮。其實孩子的生理殘疾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偏見。周圍的人不是全麵地認識孩子,而是緊盯著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終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陷入心理殘疾的厄運,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殘疾中苦熬人生。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上學後也是“呆頭呆腦”的,教導主任曾斷言他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然而,身為機電工程師的父親,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懷疑自己笨的時候,不但沒有指責和抱怨,而是想方設法地鼓勵他。
他為愛因斯坦買了一盒積木,然後讓全家人圍坐在他的身邊,每搭一層大家就給他一陣熱烈而真誠的掌聲。他的自信一點點地複蘇了,最終成為了一代科學巨匠。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您的孩子並不是您的孩子,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他們通過您來到人世,卻不是您的化身;他們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並不屬於您。”
別看孩子們的臉上總是笑嘻嘻的,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有一個悲慘的世界和一個希望的世界,它們一刻不停地廝殺著、搏鬥著,焦點無非就是“我行”還是“我不行”,“我完了”還是“我沒完”,“大家看得起我”還是“看不起我”。做父母最重要的是應該給予孩子力量。
著名球王貝利、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初上賽場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賽,母親都要坐在第一排,為自己的孩子高呼“加油”,鼓掌歡呼。每當他們膽怯的時候,隻要看一眼母親,渾身便會像過電一樣,充滿力量。
我們必須把孩子的人生當作跑道和戰場,不停地為他們鼓掌歡呼,為他們“加油”。我們要培養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夠站起來”的膽量和氣魄,使他們能夠勇敢地麵對人生。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早就提出:“應該像尊重上帝一樣地尊重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巨大的。學會賞識,正是打開孩子潛能之門的金鑰匙!
忌:拔苗助長,毀了孩子
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在《幼兒才能開發》一書中寫道:
“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心中。盡管在他們雙親無限愛心的摧殘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摧殘”兩個字,發人深省。家長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拔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亮麗的眼睛變得暗淡無光。
多湖輝在書中寫道:“假如我們拋棄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人情味的方法,那麼,所有孩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才。”
書中得出最後的結論:“所以說,孩子能力的幼芽正是被他們的爸爸媽媽親手掐掉的。”
隻有錯誤的父母,沒有錯誤的孩子
許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父親在他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許他有假日,惟恐打破他天天刻苦學習的習慣,也不給他絲毫的自由,事無巨細都對他嚴加管束,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礙。在自傳裏,他痛心疾首地回憶了受父親壓製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