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做錯事,要對事不對人。好孩子是永恒的,好孩子不一定不做錯事,一定要把人和事分開。
比如關於遊戲機,主要看你怎麼對待。孩子迷戀遊戲機的原因在於它能滿足孩子,讓許多在現實中得不到賞識的孩子,在遊戲中得到了滿足。現實中許多孩子是通過遊戲機進入電腦世界的,因此許多玩遊戲機的孩子,都是聰明的孩子,都是愛動腦筋的孩子,不要認為打遊戲機的孩子都是壞孩子。
對於迷戀遊戲機的孩子,一是要轉移注意力,二是要誘導,與孩子一起製定規則,雙方商量遊戲時間,把打遊戲機作為調劑精神的一種方式。
再比如說小男孩調皮,老是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媽媽批評他:“你看你老是這個樣子,你真是讓我傷心透頂了,我工作了一天,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
這是許多家長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一批評就“對人不對事”,用“老是”“總是”等字眼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頭直接指向孩子的品性,加重了孩子心中的罪惡感,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
她本來可以這樣說:“你看,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髒了,媽媽很生氣,希望你下次不要這樣。”
孩子就會明白,媽媽生氣了,因為我弄髒了衣服,這件事我做錯了,而不會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許多家長的“無形暴力”——語言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有些家長很文明,堅決不打孩子,但不滿的情緒總會有的,怎麼發泄?通過語言。
有些很直接:“你笨死了!你完蛋了!你真給我丟臉!”有些很含蓄:“做一個人,應該……應該……否則……否則……”總之一個共同的潛台詞:“孩子,我不相信你,你不行,你要努力。”孩子的自信於是被肢解得一塌糊塗。
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的行為習慣?
下麵的一個實驗是一位美國兒童教育家推薦的,它可以成功地協助父母親客觀地觀察他們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張紙,寫下常用來描述你女兒或兒子的詞彙或言語。其次,將這張紙撕碎丟進垃圾桶。最後,謹慎地思考你的孩子,並嚐試以全新的眼光觀察他或她,完全拋開先入為主的看法。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評價擱在一邊,當你的孩子在進行正常的每日活動時,不加幹擾地從旁觀察他或她。最重要的是,搜尋那些使你的孩子顯得獨特的積極性。
這種方法有兩個好處。第一,收集到的資料相當客觀,因為這時所觀察到的正好是你的孩子在自然情況下未受你幹擾或操縱的行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時的資料,因為你觀察到的是孩子正在發生的行為,不是過去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行為。
當然,即便這樣,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拋棄所有先前的印象和多年來對孩子累積的具體了解。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父母親在做這樣的小幅度的調整後,這種“科學家式”的觀察和認識會對你客觀判斷孩子大有幫助。
在此推薦一個優秀家長的做法:
她有個6歲的女兒,從4歲開始,她針對女兒依賴性強,獨立性差這一點,采取了一項措施,就是母女之間開展“獨立自主評比”。母親與女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月設計一個評比欄,內容由簡單到複雜,最初給孩子設立了以下項目:洗臉、刷牙、穿衣、搬座、洗腳,而母親也根據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列出了以下項目: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堅持寫日記、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認真學習、不發脾氣。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評比欄上貼上小紅花。
她們展開評比競爭。孩子為了多得幾朵小紅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發點是為了多得幾朵小紅花,但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一個月下來,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腳,孩子還睡不著呢!
另外還要允許孩子有反複。孩子畢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齡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較,有時故意做得差一點以激起她超越別人的信心,有時多得幾朵小紅花,鼓勵她去競爭,努力做,超過母親。一段時間後,有些習慣養成了,就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如:自己找東西、別人說話不插嘴、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等,這樣反複進行,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就養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與其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親自去做。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堅決不合作,那你別無選擇,隻能給予他適當的懲罰。
意:孩子成長需要磨難
最令家長們煩惱的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總要家長督促,對各種學習活動都缺乏興趣,提到做作業、練琴、畫畫就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