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重視素質教育,引導做人觀念(3)(3 / 3)

王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王父回憶自己念小學的時候,對畫畫很有兩下子,那時報上的三叔公、牛小妹等人物,他都能夠不用看報紙就畫得很像。當時還參加過好幾次圖畫比賽,覺得畫畫蠻有意思的。

可是他的父母親卻常罵他:“不好好讀書,畫這些東西做什麼?”他們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完全忽略了小孩子的興趣,那時老王也不曉得什麼是興趣,隻是覺得自己好像有特殊的靈感,拿起筆就能夠畫,父母則完全不相信這回事,隻知道要他拚命讀書,偏偏他就是對書本不太感興趣,所以一天到晚挨罵。

老王有時候會想,假如當時父母親有他現在的想法——小孩子有這方麵的興趣,就好好地培養他——或許他在繪畫方麵會有所發展的。

所以老王常告訴自己,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來左右兒女的想法。他從來不給王乃慶任何約束,凡事都按照他的性格,讓他自由發展。

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善的過程。孩子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難免不受到限製。父母要引導孩子,讓他發現錯誤,承認錯誤,避免挫折。

父母要藝術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愛好、性格及少兒所特有的心態,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少走彎路,早日成功。

有些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理想;有些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棘手。生活中,需要不斷地嚐試,嚐試之後才會明白,才會解決問題。

父母自己能勇敢地嚐試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滋味,卻惟恐孩子吃得太苦、太辣……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其結果卻未必如意。父母要讓孩子嚐試著去做自己的事情,你會發現自己的擔驚受怕是大可不必的,孩子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的。

要讓孩子能夠幹淨利索地做事,首先要讓他們去嚐試,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父母。父母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選擇,去做事,他們就會得到鍛煉,同時也會有所收獲,並樹立起自信。

“你能行!”父母要對孩子如此說。父母要多給孩子機會,哪怕他做得一塌糊塗,也要讓他大膽地做。孩子有時會有許多想法,但他們真正去做的卻很少很少。孩子可能不知道怎麼做,可能有畏難情緒,也可能懶於去動手。這時父母要積極鼓勵他們去做。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讓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從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事等多方麵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責任心。自立而又有責任心之後,他會較容易產生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去走路!這樣,孩子在跌打滾爬之後,會走得更自信、更有力。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有時是無知者無畏。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或者出現差錯時,可能會迷茫、困惑,失去信心和勇氣。因為孩子年齡小,他們克服困難的能力要差一些,戰勝挫折的心理素質相對較弱;他們容易具備勇氣,又容易失去勇氣,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至關重要。

孩子出錯或失敗時,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錯。父母耐心、認真地去分析,會有利於孩子總結教訓,改掉錯誤。父母有時也可以分析自己的失誤,讓孩子明白生活、學習中出現差錯是可以理解的;出了差錯之後,再認真去改,會獲得成功。

父母要用寬容的心、熱情的態度,使孩子擁有信心,走向成功。

一般來講,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即使孩子做得不當,家長也不要給予過多的關注,要讓他自己去做、去想,或者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孩子碰了壁吃了苦,有了心理體驗,下一次就會有長進。

一個中國人帶著5歲大的兒子在公園玩,一會兒,兒子帶著一輛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車回來,他大吃一驚,兒子很自豪地說:用紙飛機跟朋友交換來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兒子說謊,因為兩者的價值差40倍。於是,他帶著兒子去找那個“小慈善家”。不遠處,一個外國小孩正興高采烈地玩紙飛機,年輕的母親坐在身邊。交談中得知孩子的交易是在母親的眼皮底下進行的。

他問這位母親為何不幹預,她說,小汽車是屬於孩子的,應由他做主。他大惑不解地又問道:“這不是明擺著吃大虧的買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