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3)

“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雄雌。……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幹擼,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剪彼凶焰,張我國威。”

——清光緒皇帝,1900年6月21日的宣戰“詔書”

引自《義和團研究》,81頁,戴玄之著,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1922—199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由於教士教民的淩欺壓榨,而地方官一味崇教抑民,以致受害人民控告無門,申冤無處,忍無可忍,相繼入團。加以天災嚴重,拳民認為係洋人傳習邪教,不信神靈,觸怒上天所致,其痛苦、災害全由洋人引起,於是紛紛報複,到處焚燒教堂及教民房屋,稱外人為大毛子,教民為二毛子,間接與洋人有關者謂之三毛子。此外尚有四毛、五毛乃至十毛等名目。凡屬毛子必殺無赦,棄屍道旁,無人敢為掩埋,竟為豬犬所食。平民被誣為奉教之人,到壇焚表不起,覓保不得,而被冤死者甚多。其殺人備極殘酷,銼舂,燒磨,活埋,炮烹,肢解,腰斬,無所不為。甚至有將教民婦女‘挖坑倒栽填土,而裸其下體,入一蠟燭,取火燃之,以為笑樂’者。拳民視奉教之人,如殺父仇深,必殺之而後快……

拳民焚教堂、殺教士教民、拆鐵路、毀電線,並未能平息其多年積憤,遷怒所及,痛恨洋物,犯者必無生理。除吸煙紙、戴眼鏡、拿洋傘、穿洋襪之類處以極刑外,曾有學生六人,隨帶鉛筆一隻,洋紙一張,皆死非命。更有一家因洋火(火柴)一枚,而八口同戮。”

——同上,第70、71頁“在直隸(河北)由於總督裕祿和臬司廷雍的支持,義和團遍及全省,該省大批天主教徒突然麵臨死亡的威脅,紛紛在天主教徒集聚的村莊築堡壘頑抗。7月20日陳澤霖率領的清軍攻破景州朱家河村,聚集在該村的三千多天主教徒與兩神父,不分男女老幼,盡戮。是1900年一次性死亡人數最多的屠殺事件。”

——引自“百度百科·義和團運動”詞條特別說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的天主教在許多有關的《聖經》人名、地名和有關的祈禱用語上,都有自己不同於新教的專門用語。這給我帶來一個難題,如果完全依照天主教的習慣用語,會給一般讀者帶來閱讀上的明顯障礙,可如果完全不用天主教用語,又會喪失真實性。權衡利弊,我隻好采用現在的方式:一部分保留天主教的用語,以便留下辨別的信息,一部分使用最為通用的習慣用語,以方便讀者。一切都是為了閱讀方便考慮,這中間並無輕重對錯的差別和故意的混淆。

其次,小說中寫到的聶提督戰死沙場的情節,是依據晚清著名將領聶士成的真實經曆而寫,在炮火中連換四匹戰馬巋然不動的勇氣,和那句擲地有聲的“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也!”,都是史料所載,並非我的虛構。特此說明。2010年10月18日——2011年4月5日,清明節,

草畢於北京——太原,4月8日增改,9月2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