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想象力也是這樣,如果有個新的創意,那麼就應該馬上去嚐試,如果一直不付諸實施,也就失去了創新的意義。因為,孩子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長久地不去實踐,那麼勢必會導致他無法打起興趣。久而久之,他就再也沒有去實踐的動力了。
所以說,父母應該時刻提醒孩子,有想法就要去實踐,而且不能夠拖延,真正動手要比在那裏空想學到的東西更多,而且更深刻。
當然,簡單的語言督促,是不能起到效果的。要明白,孩子是很容易模仿家長的,你是一名勤快的父母嗎?當有創意的時候,也許他會想到你的“拖延症”,這樣就可能會因為懶惰而一拖再拖。
因此,父母的榜樣效力,在這個時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自己能夠及時工作的前提條件下,督促孩子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好,培養他們堅韌的毅力,這樣孩子才不會成為“思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案例]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在世的時候,每天都要扶弱濟貧,要看書讀報,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還要伏案寫作,工作排得滿滿的,用“日理萬機”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有一些人,這樣來評價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簡直就是天才!他的想象力太豐富了,隨時都能創作,這是咱們比不了的!”
麵對這樣的評價,魯迅先生笑了笑。其實,並非是魯迅的想象力有多優越,而是因為他始終有這樣一個習慣:立刻行動,絕不把此時的想法,留到很久以後再實現。他信奉“今日事,今日畢”這一信條,把一天的工作按“輕、重、緩、急”理出個頭緒。急事先辦;重要的事情集中精力去完成。然後,騰出時間幹別的事情。他信守:“今天能夠忙完的事情,絕不放到第二天去做。”
在他看來,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有用力擠,總會有的。他還說過:“我隻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寫作上罷了。”
這句話,正是想象力與成功之間最佳的關係。
[培養孩子想象力的小技巧]
關於時間的概念,郭沫若曾經提出過“三比喻”: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富蘭克林也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可以成為一名“發明家”,那麼,就應該杜絕他的“拖延症”:
1.講究效率,又要講究質量。
有一些道理,是必須告訴孩子的: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認真對待,千萬不可草率應對,敷衍了事,否則,如果返工,不但得不償失,對孩子的自信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今日事,今日畢”,要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就不成為負擔了;“今日事,今日畢”,一定要有堅持的毅力。這樣,孩子才不會被拖拖拉拉所耽誤。
2.父母監督孩子。
想要讓孩子學會立刻實踐自己的想象,這離不開父母的監督。當聽到孩子說:“我好想親手製作一架可以水陸兩用的飛機啊!”這時候父母就應該立刻要求他去做。當然,我們的語氣要有所注意:“哇,孩子你真棒!那麼就請你趕緊畫一副設計圖吧,我實在太想看了!”這遠比“你馬上去做!”要更有效果。
3.讓孩子製定計劃表。
為了避免孩子偷懶的毛病,父母不妨讓後孩子製定一份計劃表,尤其是對於一些大的發明創造構思。第一天,需要昨晚哪些步驟;第二天,需要購買哪些材料;第幾天,這項發明會結束……當有了一個規範的限製後,孩子自然就不會拖拖拉拉,而是按照時間規定,實現自己的想法。
讓想象力變成創造的習慣
[關鍵詞]
父母的監督和引導,全方位的社會體驗
[想象力指導物語]
凡事隻有養成習慣,我們做起來的時候就會更加順暢。
在一次社會實踐課上,老師提供了尺子、鉛筆和橡皮擦三件東西,讓大家自由組合,看看可以做成什麼。
有的小朋友用這些東西擺出了一個字母“H”;有的小朋友組合成了一個亭子;還有用的小朋友把三者結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滑輪……
看完孩子們的這些創意,你可能會覺得這沒有什麼,甚至可能你會說:這我也能想到啊!可是,我不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