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是個高一年級的女孩,她是班裏的班長,心地很善良,也很樂於幫助他人。有一次,老師告訴她班裏有個同學父親由於經濟犯罪入了獄,母親也拋棄了他,因此希望她想個辦法來發動大家捐款幫助一下他。
萌萌居然為他召開了專門的捐款班會,那個男生覺得非常沒麵子,整個班會未發一言。放學後,當萌萌把第一筆捐款給他時,他冷笑著走開了。第二天,他也沒有來上課。萌萌把這件事情告訴媽媽,媽媽便告訴她,想幫助他是好事,但是得照顧他的自尊心啊!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希望別人怎麼做呢?父母應該引導女孩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別人的需要和困難,例如在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同學時,要考慮對方的自尊心,以適當的方式讓對方愉快地接受。
建議三:鼓勵女孩堅持長期做好事
做好事也是一種習慣,光講不行動是難以養成的。因此,父母應該根據女孩的個人情況鼓勵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例如在公交車上為老人、懷孕或者抱小孩的阿姨讓座,在學校裏幫助老師擦黑板,幫同學補習功課等。如果女孩能夠堅持每天都做一件好事,天長日久地積累下來,就會形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建議四:鼓勵女孩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參加孤兒院、敬老院等義工活動,可以讓女孩更深刻地體會到助人的快樂,當自己的努力工作可以為他人提供幫助,那種快樂和滿足是任何物質享受無法帶來的。
爾珍是當地福利院裏年齡最小的義工,但是她的“工齡”卻已經有兩年了。第一次來到福利院時,她隻是站在一旁看著媽媽幫助院裏的工作人員忙裏忙外。回到家後,媽媽便問她:“你覺得自己比福利院裏那些孤兒生活得好嗎?”爾珍點點頭。
媽媽便鼓勵她:“你應該努力去幫助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別人得來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啊。”第二次去的時候,她便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名積極的義工了。
父母應該鼓勵女孩去參加義工活動,讓她在周末的時候去陪那些有困難的人們聊聊天,給她們表演一些節目,幫助工作人員打掃一下院內的衛生等。
建議五:引導女孩關心和幫助貧困同學
隻要留心觀察,女孩便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父母應該告訴女兒努力去幫助和關心身邊那些身處困境的同學和朋友,盡自己的力量為他們排憂解難。
父母可以引導女兒主動去關心那些家庭貧困的同學,並且對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父母還應該告訴女兒,當她在幫助這些家境貧寒的孩子時一定要顧及他們的自尊心。
培養女孩虛心好問的習慣
學習不僅要虛心,對知識保持一定的敬畏,認真學習,更要善於思考,要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積極提問。中國的孩子虛心有餘,好問不足。
他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得出答案上,而不是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世界上並不存在標準答案,標準答案這個觀念的灌輸扼殺了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和質疑能力。
美籍華人李政道教授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座談時指出,在理論物理領域作出貢獻的都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敢於發問,敢於質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學習就需要這種勁頭。因此,為了讓女孩掌握知識的真諦,父母一定要培養她敢於發問,虛心求知的良好習慣。
查玉是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她學習成績很好,但是非常驕傲。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道數學題。她按照常規的解題方法迅速得出了結論,然後非常得意地大聲說出自己的答案。老師失望地搖了搖頭,然後提醒她認真地再思考一遍。
有個平時學習成績很一般的同學低聲地問道,老師,我覺得這道題出得有問題。他的話還沒落音,查玉就不屑地看了看他。沒想到,老師竟然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他鼓勵男孩說出自己的想法。小男孩站了起來,大聲地說出了自己的質疑。
他的話剛落音,老師就帶頭鼓起了掌,並且鼓勵大家一起為他鼓掌。查玉非常氣憤,在她的認識裏,老師出的題怎麼會有問題呢,原來是老師故意騙人的。她站起來問老師為什麼要故意騙人,老師耐心地跟她解釋,學習知識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有疑問的就要問,這才是學習。
在現實生活中,女孩長到三四歲時,她們就會開始向父母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種類多,而且很奇怪。許多父母沒有耐心,或者認為女孩不能理解,於是就不回答女孩的問題,把女孩的積極性打消了,她們也不再發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