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儀亭

現在我開始談論的鳳儀亭,是一千八百一十三年前,在長安某個宅子中的一個亭子。這件事的荒謬之處在於,我並不能確定它完全存在,也不能確定它完全不存在。因為有些人認為它確實存在,而有些人不認為它存在——中國的規矩,曆史學家不認為存在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現在開始討論它,多少是有些乖謬的。

關於鳳儀亭這個名字,首先是有爭議的。我們可以按照固有的知識體係來說,這個亭子之所以叫鳳儀亭是取一個“有鳳來儀”的典故。這個詞在古代很是吉利,用起來也典雅蘊藉,渾厚動聽。但是是不能亂用的。比如有一個村姑在自家的廚房門口掛個有鳳來儀,那就是笑話。賈寶玉不知深淺,妄自在某個地方題了個有鳳來儀,被他老爸痛罵一頓。在中國古代,龍鳳之類的動物都是按等級排的。皇為龍,後為鳳,庶民小兒隻能當豬狗。如果倒過來,那是很要不得的。當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如果不是有鳳來儀而是別的意思,那也不稀奇。

我在說這些話時,貂蟬正在鳳儀亭中坐著。儀態萬方,嫵媚動人,明豔不可方物。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反正她的美貌,是如何誇獎都不過分的——在中國的曆史上,弄亂了國家的女子據說都是美女。或者因為祖宗們認為,被一個醜女搞壞了國家是奇恥大辱。可見國人以貌取人,由來已久。

剛才說到貂蟬的美貌,現在我們可以引一段詩。說是:“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隻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又詩曰:“紅牙催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總而言之,貂蟬是古往今來的第一美人。如果不是,那麼她就沒有資格讓中國亂上一陣子。祖宗的邏輯就是如此。

我們談論貂蟬的同時,還得捎帶談一下她的乖謬性。因為曆史上不曾記述過貂蟬這個人。那麼我們有相當大的理由相信她是不存在的。但是當貂蟬這個人物出現在很多說書先生的故事中時,有很多人都相信這個人是確實存在的。在這種時刻,嚴謹的曆史作風是靠不住的。群眾是愛聽故事的,對於曆史的真實大多置若罔聞。所以可見我們的群眾都是熱血沸騰的感性人物。

對於貂蟬來講,她自身的存在無可置疑。所以我們談論她時,可以比較踏實一點。她現在就坐在鳳儀亭中。看著蓮花荷葉,翩躚優美。一池春水,飛燕往來。

在鳳儀亭所處的宅子外,呂布正急匆匆地往家趕。他騎著赤兔馬,提著方天畫戟,帥得一塌糊塗。後世的人畫他,總是不忘了把這一切都畫上。其實呂布不大可能一天十二個時辰都騎在馬上,而戟也不可能信手提著吃飯睡覺。小說裏說方天戟曾經用來和關羽張飛對戰,關羽的刀八十斤開外,張飛的矛也不太輕。得出的結論是畫戟不大可能是輕如鴻毛。即使是鴻毛,呂布也不可能每天提著一地雞毛進進出出。所以大多數時候,他都是不拿畫戟不騎馬的。所以,呂布這個形象更多的是一個符號象征化的存在。如果沒有戟沒有馬,鬼知道他是誰。

呂布匆匆地向鳳儀亭進發,是要去和貂蟬約會。這一點,羅貫中老師已經在他的《三國演義》中大加了敘述。後來我們也通過電視等傳媒反複欣賞了這一段。我的看法是,這個故事太像故事,以至於很難讓人相信曆史是這樣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把曆史想象成一個很好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它完全不是那樣。就好像我們在談論呂布和趙雲這樣的絕世帥哥時,很少考慮到他們要洗澡吃飯刷牙洗臉。我們在談論太陽王時期的法國巴黎,總是想著凡爾賽宮和帥呆了的路易十四,卻很難想到路易十四一度六十三年隻洗了一次澡。而法國整體的臭味在那個時代難以卒聞。

我們在談論這個故事時,總是傾向於欣賞這個戲。因為在羅貫中老師的筆下,它一開始就是一場戲,我們都知道結局。我們知道結局時,總是喜歡用一種先知的眼神,吃著瓜子或者花生,蹺著二郎腿去看。但是如果這一切都沒有事先安排的話,我們就無法用一種悠閑的心態來看這個故事——糟糕的是,鬼都知道曆史上的呂布是之後五年才死的,如此一來,這個故事本身失去了很多賣點。

在關漢卿的戲文裏,他給了貂蟬一個名字。他說貂蟬叫任紅昌,和呂布是幼年夫妻,後來黃巾大亂,夫妻離散。不料後來卻在王允府重逢,而貂蟬隨即許嫁給了董卓。這個一聽就知道是故事,而不是曆史。

在陳壽先生寫的《三國誌》中,他說呂布和董卓一個妾私通,但董卓不知。董卓因一件小事差點殺了呂布。呂布受了慫恿,就起身殺了董卓。這整件事聽上去很符合心理學發展曆程,但是傳奇性不大。尤其是那個女人參與的成分太小。這個故事不大有賣點——須知,沒有女人,兩個男人之間的糾葛便沒有意思。中國人的看法曆來如是。

羅貫中老師說貂蟬存在。我們姑且將之打上一個問號,之後,我們就要質問了:為什麼要加一個女人呢?

《東周列國誌》中,談到女人,美的都是蕩婦,醜的都是貞女——我個人的看法,醜女和貞女之間有一定的可推導性——缺少的是一個正常普通的女性感覺。雖然東周列國中都是妖魔鬼怪,但是女性明顯被妖魔化的多了。

在另一個故事中,貂蟬被賜給了關羽,而關羽殺了他。那個劇本的用處是頌揚關羽的。這使我想起米克萊的小說《魔女》:“某法官燒死了八百名異端女性。他得意地說:‘由於我遍施正義,城中的女巫有數人未等我逮捕,便自盡身亡了。’”

遍施正義,這四字委實妙不可言。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又說:“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幹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好像這一切都是司徒王允的功勞。說句實話,這計策委實不太高明。期間被李儒同誌看破了數次,要不是董卓和呂布的智商不是很高,王老頭早已死了數次了。我個人的看法是,貂蟬的個人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國演義》把溢美之詞都吐給了王允老頭,這可以理解為國人的精神,對於領導的作用永遠是重視的,對於實施者的成功,那多虧了領導。

無論如何,王老頭的事,讓我想到某國產劇:

數名大咖聚集在某客棧,有人把風,大咖們討論:如何對付某當權重臣呢?都在愁眉苦臉之時,某帥得超乎他人的帥哥站起來說:“我們殺了他!”“哎呀,妙計啊!”眾人茅塞頓開,撥雲見日,喜出望外。可是有一人說:“怎麼殺呢?”眾人又苦苦思索。又是該帥哥,站起來說:“我們暗殺他!”“啊,不愧是某少咖!妙計啊!……”

在我們的曆史上,我們從來都太容易把他當做一回事——比如關羽趙雲那樣的高尚者——和另一回事——比如褒姒妲己貂蟬之類的妖孽。曆史本來是很刻板無聊的一塊木板,我們卻常從它的兩端行走,邊走邊傻看對麵。妖魔化的貂蟬和呂布,神化的關羽——比如殺了貂蟬後被讚頌的關羽形象和高瞻遠矚的王允——是我們曆史的核心。我們很少有真正人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我們總以為曆史是神話,但它不是。

談到這裏,我忽然想到了呂布。羅貫中在寫這個人時,是把他當做“人”來寫的。他有著他的弱點,有著他的人的一麵。從這一點來講,比之禮義廉恥都明了於心的關羽,我更欣賞他一點。

在這段話講完之時,呂布還在向鳳儀亭進發。因為這不是曆史而是故事,所以我也不知道結局。究竟呂布和貂蟬相見後會怎樣。因為我的想象力在讀史書時已經消磨殆盡,無法知道真實的古人相遇時,會做出怎樣的感歎。

鳳儀亭的故事有許多版本。在比較流傳的故事中,發生在西元192年。那年,貂蟬十六歲。

我現在說的貂蟬,那天正一個人坐在院中。她靜靜地看著白沙流水,有小魚在池中稍縱即逝的遊動。月色柔柔的鋪在水中。清澈明亮。

我們知道,一個女子在看著月亮的時候,總是會想起一些東西。如果是太平盛世,她會想起小樓一夜聽春雨郎騎青馬自東來之類的。那屬於雨恨雲愁,很要不得。湯顯祖老師寫《牡丹亭》時就寫了這麼一個叫杜麗娘的女人,生生的思春就思死了。

我們說貂蟬這個時候的身份,是王允司徒的一個婢女。司徒是大漢朝的重要官員,朝廷三公之一,俸祿也不是吹的,完全養得起一群女人。我們要說,在當代,如果我們要顯示財富,就會請別人來看我們的汽車,沒有汽車我們可以請客人看房子,沒有房子我們可以推而廣之請客人看家具、電器之類的。實在沒有那隻好把自家的兒子女兒拿出來讓別人瞻仰一番。我就常被爸媽猴子獻寶一樣搬出來給客人看。對著客人我就巧笑嫣然一派書生風致。古代就比較簡單一點。大官直接把家童婢女都拉出來站成三路縱隊讓別人瞻仰。這其實是中國偉大的暴露狂的遺傳。

王允司徒是個大官。按照大漢朝的製度,他每年的俸祿應該在兩千石以上。這麼多米,十個人吃一年都未必吃得完。我們還可以說,司徒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活,貪汙一些公款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羅貫中寫王允是個忠臣,是個大大的好人。所以我們是絕對不能說他貪汙公款的。

我剛才說到王允的道德。我們談論一個忠臣的時候,就會相信他是潔白無瑕一心辦公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王允老師既然是忠臣典範國之幹臣,理所當然是這樣的典範。他們住的是茅舍吃的是粗糧沒事不愛領工資領了工資也全部捐災區。哪位就會問了,這些妾啊婢女啊是怎麼來的呢?這就是不識趣。在中國當官,最怕的就是不識趣。

總而言之,王允司徒究竟是否貪汙過,我們就可以很堅決地打否定。曆史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是:如果一個好人,曆史上沒記載他幹過壞事,他就沒幹過壞事。如果一個壞人,曆史上沒記載過他幹過好事,那麼他就沒幹過好事。

我們還得談論一下王允司徒的其他一些事。眾所周知,按照羅貫中老師的說法,董卓是他策劃殺掉的。當然,《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卻說,當時參加策劃的還有尚書仆射士孫瑞。我們的觀點是,士孫瑞後來在董卓部下的反攻浪潮中沒有發揮突出作用,而王允司徒卻壯烈殉國了。士孫瑞同誌既然沒有殉國,那麼就不是烈士,那麼就沒必要名彪青史大書特書。這就是我的看法。

在鳳儀亭事件之前,其實王允司徒早已看不慣董卓了。證據是在此之前,他曾經辦過一次生日Party,邀請了很多反董分子——現在我們可以說,希特勒啤酒館裏陰謀政變,與此相似乃爾。但這是不能說的,因為希特勒和王允司徒的動機是截然不同的,而且下場也截然不同。所以他們的行動雖然相似,但是絕對不能並列。

在王允的生日Party上,他失聲痛哭,矢口否認說當天非他的生日,隻是思念大家,並且為朝廷感到大痛苦,所以才這樣的。大家於是一起哇哇大哭。對此我感到不解的是,王司徒對眾同僚的素質居然如此信服?也不怕有個把人出去透風?可是我沒法問這個。眾所周知,在這樣莊重嚴肅的場合,不能提細節。任何曆史傳奇,一提細節就會失去其動人意味。

王允那次Party,造成的重要結果之一,就是曹操的逃亡。

現在我們回頭看三國,扔掉《三國演義》去看《三國誌》的話,我們會發覺曹操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而諸葛亮隻能等而下之。《三國誌》說曹操“明略最優,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我站在地圖前,看著他的疆域,那無邊龐大的國土。想象他東臨竭石以觀滄海的氣度。那才是真正笑傲天下的大豪傑。

曹操的詩,在我看來,不遜於子建,是唐以前詩歌的絕對頂峰人物。

這樣一個人,我的看法,是比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不遜色的人物,卻被老羅妙筆生花,寫成古今天下第一大奸雄。可見中國文人的筆確實是厲害得很。

扯遠了。現在我們回到那天王允的Party上。一幫大男人哇哇地哭著。現在想起來,王允的概念很叵測。你想,作為這些同僚來慶生,不大好意思空手來的——你現在如果去係主任家或者輔導員家或者領導家,好意思空著手麼?——王司徒帶頭為國一哭,如果你不哭或者傻樂,都是很不好的行為。至於伸手要回禮物那更是從何說起。所以大家隻能陪著哭天抹淚。禮物自然是被王司徒私吞了。

我看了一下我剛才寫的話,覺得我又犯錯誤了。對待忠義之士,國之幹臣,是不應該把細節都推演出來的。這樣當然是不利於王司徒的形象的。

那天晚上,在滿大廳的人都在號啕不止之時,曹操忽然仰天大笑。聲震屋宇。所有的大臣都感到驚訝。王司徒當然是首當其衝的憤怒。然後就喝問了:

王: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

曹: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

王:孟德有何高見?

曹: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

王: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

群臣在這時就成為土雞瓦犬(關羽語)了。曹操慷慨激昂,聽上去很是動人。可是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單憑這一麵之詞,王允居然就信了曹操,還給了他七星刀——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蠢到家了。豈不是好比犯罪現場留了指紋?——但曆史是不應該細究的。曹操拿了刀去刺董,未成,就逃到山東,開始準備起義了。

三國的序幕,好像就是這麼開始的。這可以說明:我們的曆史建築在一個很不牢靠的基礎上。我們大多數人的性命,其實是微不足道的……

十一

現在我們先忘掉王司徒的那場Party對於中國曆史的重大影響,而來考慮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毛主席說的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王司徒處心積慮心機叵測的要殺董卓,究竟是為什麼呢?曆史學家說:王司徒是不忍心看著漢朝淪亡,要為天下黎民討一個公道。我聽了曾經大為感動,但是很糊塗。那是十年前,我還小,現在我已經十九歲了。貂蟬十六歲時就知道為了國家要舍生取義,可是我十九歲時還沒想明白為什麼要舍生取義。就好像我永遠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曾經願意去反清複明。

關於反清複明,我聽過很多著名的例證。吳三桂老先生被全國人民罵了幾十年後,亮了個反清複明的旗幟,居然就有很多人倒戈相向,對之五體投地。我們的知識分子們說:我們堂堂大明,怎麼可以淪陷於韃子的鐵蹄下?於是就有很多人一起喊:反清複明!反清複明!!然後有很多國人揭竿起義,去與韃子兵拚命,最後一個個被滿門抄斬,誅殺九族。然後再沒人吆喝了。

我們繼續說一下這個反對當權派的口號問題。我看見過的,以反清複明為例,都是“我堂堂大明如何如何,安能被某某占據”!自然群情激憤。就好像宋朝淪亡時,忠臣會喊“我堂堂大宋”,隋朝要淪亡了就是“我堂堂大隋”,推而廣之,還有堂堂大周,堂堂大夏,堂堂大漢,堂堂大清等等說法。每一個王朝都是應該萬壽無疆得天獨厚的。這一點國人還有其他例子可舉。比如一個病懨懨的皇上聽得最多的就是“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照我看來這壓根就是欺君之罪。可是皇上們對這個問題都不追究。可見國人彼此喜歡蒙人玩。

關於反清複明還有個說道。金庸老師的《鹿鼎記》中,韋小寶韋爵爺曾經問我們漢族傑出的知識分子:康熙做皇帝不比朱明王室差,為何一定要反他?像這個問題,就屬於不該問的。我堂堂大明——姑且說是大明——有這麼多的能人賢士,天縱奇才,這種低幼化的問題根本就不值一哂。韋爵爺不知道這個問題不該問,所以問了。就好像我不知道曆史細節不應該挖,可是還是挖了。就好像我現在在細細推究王司徒為什麼要反董卓一樣。

十二

我們繼續討論王司徒為何要對付董卓。按照曆史的看法,他是討厭董卓好色荒淫暴虐粗暴無禮等一係列毛病。但據我所知,我國政治界的眼光和我們平民的眼光是截然相反的。所以這些在政治家眼中應該是美德才對。我國古代一向提倡是絕不能有婦人之仁,要心狠手黑,一直到了世界開始討論人權開始,這一套才偃旗息鼓。我想王司徒在談論人權方麵未必很靈,否則他不可能從大漢朝龐大的官吏製度中脫穎而出。

在平民眼中,世上隻有兩種人,好人,壞人。就好像在法國人眼中法國隻有兩種人:巴黎人,非巴黎人。在政治家眼中,也隻有兩種人:我們,奸黨。王司徒和董卓雖然同出於大漢朝的官吏製度,但是薰蕕不同室,正邪不兩立。我隻能推論到這裏,因為政治家的眼光大大異於常人。他們的品位是怪的很的。

關於王司徒對董卓的痛恨還有另一個說法。當初董太師和車騎將軍皇甫嵩是同事。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同事在大多數時候的意思是同室操戈的意思。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和同事——我是和同學——還是保持著好關係。這一點西方早有例證。路易十四說的好,沒到吞掉它之前,必須對它笑容滿麵。這一點法國人到17世紀才由國王金口玉言的說出來,而中國早在大漢朝時期就已經蔚然成風,可見蠻夷究竟不能與華夏相比。哪位說了,說不定在路易十四之前早有此風呢?那麼我可以負責地說,在我們的君主製度下,一個國王說出一句話後,這句話就是國王的原創。任何人不得僭越。即使你之前說過了,也不能說是國王抄襲,而要說是國王首創你附議而已。

皇甫嵩將軍在和董卓做同事期間,一起做了什麼事,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羅貫中老師認為沒價值,不必多寫。我國曆史學家最大的好處就是簡約,把該記載的和不該記載的都不記,隻留皇上下詔要記載的。這就給我這樣的喜歡挖牆腳的人提供了想象空間。所以我們給皇上們編野史的功夫一向是世界第一。

董卓當了大司馬加太師加一大串職銜後,曾經有一次乘著竿摩車打著青羅傘出洛陽門。朝廷的公卿們都在那裏躬身迎送。在我們初中的時候,我們也常被安排在學校門口舞著紅花迎接領導。可見此乃古風,源遠流長,至今未衰,將來也會作為華夏遺風千秋萬載。不過我們平時不習慣在那裏列隊而候,所以領導看到我們時,我們大多已歪歪斜斜懨懨欲睡。這一點大漢朝的領導們都是過硬的。大漢朝的人平時坐著都是以跪姿,對鞠躬彎腰,作揖下拜,可謂熟極而流。老舍先生的《茶館》中王利發老板說什麼來著?“我覺得鞠躬沒磕頭過癮。”可見這磕頭也是我國的遺產。

當時迎送董卓的人群中,皇甫嵩自然也在內。董卓車馬出雲陽門,一眼看見皇甫嵩。董卓就笑著對皇甫嵩說:“義真(皇甫嵩字義真),當初可想到有這樣的時候啊?”

皇甫嵩說:“當初沒想到您會身居高位呀。”

董卓笑著說——領導們對下屬講話大多都會笑,這也是古風——“當初你若恭敬一點,現在可以不拜的呀。”

這一幕,如果是在扶桑上演,倭寇們會大喊:所爹!八哥呀路!然後提著大刀就去砍董卓,然後轉眼間被呂布切成幾十片。這一點大漢朝的官吏都聰明,知道殺不了董卓,可是又沒麵子。大多數時候,好麵子的官吏們會自殺了事。這樣可以省呂布的力氣,也減少痛苦。可是皇甫嵩是個老江湖,這一套早已習慣。我們說人變老了就會內斂許多。皇甫嵩就沒把這當回事。事兒過去了。可是王司徒看見了。

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王司徒正是在看見這一幕後,感受到了一種兔死狐悲唇亡齒寒的感情。這是比較切實的。比較抽象的就是為了大漢朝著想,為了天下蒼生著想。無論如何,我們為王司徒找到了一個殺董卓的好借口。這樣無論成功與否,他都是英雄了——在我們國家,死亡的方式可以有許多種,但是動機往往是重要的。比如一個人勇鬥歹徒而死,如果是見義勇為,那就是英雄。如果是為了搶回自己的錢,那自然口碑就不太妙了。

十三

有野史說,貂蟬是陝西米脂人。對於陝西米脂,我僅有的一點知識是:一、李自成也是那裏的人。二、賈平凹老師寫過《在米脂》。這兩位都是糙老爺們。和貂蟬這樣“溫泉水滑洗凝脂”的佳人,看上去是不怎麼對得上號。所以貂蟬的家鄉形象,無論如何都不是很佳。

在我們的概念中,中國的古美人應該是上得了畫兒的。那便該是綠窗朱戶,繁紅碎玉,支著頤兒獨自思春的江南美女們。我生於江南,於今一十九年,卻從未見過那等美女。但這不太妨礙祖先們對江南美女心馳神往。國人概念裏,標準的美女該是如西施采蓮館娃宮,或是圓圓弄琴蘇州府那般的女子。至於秦淮八豔,銅雀二喬,更加是此中典範。王勃短命,說什麼地靈人傑雲雲,極力地誇大了地域與人容貌的主觀關係。這就很要不得。我生在江南一十九年,閱人無數,尚未得見什麼傾國佳人。可見空談誤國,與斯為甚。

關於米脂,賈老師寫過一個段子,抄襲在這裏:

“走頭頭的騾子三盞盞的燈,

掛上那鈴兒哇哇的聲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趕牲靈的人兒過來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這就很有信天遊的味道,是淳樸溫柔的西北風味,是很合廣大群眾口味的,但是與按圖索驥照著古本尋美人的知識分子的趣味怕是不大合。所以我們現在談論米脂時,會刻意去掉那些知識分子不喜歡的部分,把一些大家喜歡的東西談論一下——因為如我所言,貂蟬本身是一個故事而不是曆史。曆史本來就是掃興,而故事可以愛怎麼編怎麼編。這就是米蘭·昆德拉所謂的媚俗。

十四

我現在說到米脂的貂蟬,可以想象她少年之時,獨自坐在湖心的水榭中,湖水幽藍,悠悠蕩漾。群山青翠,倒映於湖水之中。貂蟬委地青絲如黑色瀑布般流瀉而下,映於水中。水鳥涉足於湖麵,泛起片片漣漪。倏而消失不見。空山寂寂。秋空霜晨。清澈的湖水,在貂蟬的眼光之中,安靜地存在著。

有魚。色若桃花。身形纖細優柔,遊弋於湖水之中。有落花飄零於水上。魚兒穿行於花間,稍縱即逝,白雲倒映於水中。魚兒纖秀的身軀,甚為動人。

貂蟬少年時的環境,即是如此。我們沒必要去斤斤計較於西北哪裏有如此美麗的湖水,或者美人是如何劃船坐在水榭中的。因為關於美人,我們都沒必要去掃興。我們隻是說,貂蟬在鳳儀亭中回憶起故鄉時,就是這個樣子。

十五

按照羅貫中老師的說法,貂蟬十六歲時,就做出了舍身為國的想法。這令我大感慚愧。我國是盛產天才的國度。我聽說駱賓王七歲就寫出《鵝》,寇準六歲就寫出《華山》,甘羅十二歲當了宰相——我後來看《史記》,好像甘羅沒當宰相,而是上卿。這裏頭有講頭。不過我們不能對曆史太細致,我說了很多次了——還有項羽曾經因一個十三歲小兒的一番話饒了一城百姓。像產生個把貂蟬這樣的天才女性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不足書之於竹帛。

剛才說貂蟬十六歲,所以我講故事時,不能太肆無忌憚。我不大可能在講故事時說,貂蟬和呂布是青梅竹馬——因為貂蟬十六歲那年,呂布是三十七歲。這是一對典型的老夫少妻,而非我們印象中的英雄美人——當然,我們對曆史是不能太細致的。我們姑且把貂蟬和呂布當作英雄美人好了。現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不改變這個曆史的前提下,進行一些移花接木。

十六

很多年後,貂蟬總能回憶起冬天。她穿著一身白色長袍,獨自坐在湖心的水榭。黑色的湖水,蕩漾著深邃。周圍的山上,白雪覆蓋。水榭外,如漫天花瓣一般的白雪,正不斷墜入湖心。灰色的天幕下,黑色的湖水倒映著蒼白的遠山。貂蟬獨自坐著,嗬著自己的手。遼闃無聲。

很多年後,當貂蟬坐在鳳儀亭中,看到灰色欲雪的天空,她會想到那些蒼茫的遠景。想到白色的山。黑色的湖。想著漫天的飄雪。一切的往昔都如風景一般倒映在記憶的流水中,卻是一派鏡花水月,無從追尋。

那是她的記憶。她最美的記憶。白雪覆蓋下的大地。如此淒冷又如此清淨。黑色的湖水映照著她如花的臉。魚兒在波光中遊弋,然後會忽而沉落。整個湖就忽然變得幽闃遼遠,寂然無聲。時光在此凝滯。不曾流動。

十七

關於貂蟬年幼時的細節,我們還可以談論更多。比如她為什麼不要去為了高考複習,而是一身白衣地坐在湖心臨水照花人。或者她是如何來到的。那麼我們可以另外編造一個故事:因為大漢朝的人認為,女子讀書是很要不得的。孔子老人家說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體現了很高的覺悟。現在偶爾在一些邊區,我們還可以聽到一些父母用這句話推搪希望工程的記者。可見理論不是個好東西。尤其是錯誤的理論。我們的領導需要你幹什麼的時候,你拿出一句理論來應對領導是很不好的。因為領導很可能下不來台。證明你這條理論是錯的,需要浪費領導的時間。最怕的是你這條理論是對的,那就妨礙了領導的工作。

我們知道,在大漢朝,女孩子是沒什麼作用的。男孩子可以傳宗接代以續香火,還可以上山打柴下河釣魚,有學問的可以去當官,沒學問的可以務農,真真是好玩意。女孩子就麻煩了。大漢朝的女孩子是不可以務農的。因為她一拋頭露麵就會有麻煩。美少女如果去務農,立刻會有衙役過來把鐵鏈往你頭上套,說你有傷風化,把你和你女兒拖進大堂,沒來由先打你一頓。等你好不容易打通關係出來後,就會發現自己的女兒已經成了衙役老大的情婦——如果你女兒夠漂亮,可能已經是縣太爺的情婦或者太守大人的小妾了。如果你的女兒不夠漂亮,你會聽見田壟上的人說聲哎喲媽呀,然後集體逃散。又有一個衙役會用鐵鏈把你拉到縣衙,告你不加管束。這件事唯一的好處是:你拖著被打腫的屁股從縣衙出來後,會發現自己的女兒安然無恙——除非縣太爺好鍾離春那類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