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我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讀寫指津
作者:張文彬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培養學生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從現在的社會需要來看,“能說會道”也將成為現代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說會道”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們從小就開始逐步培養,循序漸進,這樣才能有所成。
一、讓自己想說
要讓自己學會說話,首先得讓自己想說。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懶得動口表達,那對他而言說話就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古人雲:“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話雖說得有點絕對,但從中可見說話即“能言”的重要性。
聽到他人與人交往時滔滔不絕、精彩演講時,我們會心生羨慕,產生崇拜的心情,同時還會萌發一種想法:要是我也能像他一樣那該多好啊!老師講課時,我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吐不快;看到新鮮事物時,我們興奮,想第一時間告訴別人,與人分享……既然自己想說了,有了口語交往的動因,這也就邁開了成功交際的第一步。
二、讓自己敢說
當今語文課堂學習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講台上用盡心思講課,學生的反應卻很平平,往往提出一個問題,即使這個問題很簡單,也沒有同學願意舉手回答。而當老師向不舉手的學生提問時,他卻能回答得很好。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學生怕說。因此,我們在提高自己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鍛煉自己的膽量,讓自己敢說。
當然,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不能隻局限於口語交際課上,還要把語言訓練擴展到各項活動中去,隨時隨地進行說話訓練,讓自己在不斷說話的過程中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敢於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三、讓自己愛說
我們做到想說和敢說還不夠,我們還要對說話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把說話當做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和任務。
1.熱愛生活
生活中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東西,比如看一部動畫片,我們興奮不已,甚至會激動得手舞足蹈,這時候我們渴望對同伴說自己喜歡哪個角色,為什麼喜歡;遇到開心的事兒,恨不得盡快說給同學聽……我們熱愛生活,生活中有說不完的新鮮事、開心事,我們說給師長聽、同學聽,長此以往就會對說話產生好感,進而“愛”上說話。
2.抓住機遇
口語交際訓練,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握住訓練的良好契機,讓自己對說話由興趣轉變為真正的喜愛。主題班會上學生的發言環節,絕不錯過;老師上課提問時,要踴躍回答;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定不放棄……抓住這些機遇,既鍛煉了自身的膽量,又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鍛煉多了,膽量有了,能力強了,興趣濃了,想說就說,心靈獲得很大的愉悅,由此也會進一步地“愛”上說話。
四、讓自己會說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一句詩:“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遠而口不逮。”生活中,我們有時很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但一旦真正想說時卻又往往會語無倫次,詞不達意。因此,在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之後,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況,讓自己真正的“能說會道”。
1.自信表達
我們在麵對不同主題、不同情境時,要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表達內容要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要讓別人聽懂你所表達的意思;語言要得體、準確,學會文明交流,能恰當地運用敬語和謙語。
2.豐富自己
通過廣泛的閱讀,能夠不斷豐富人的內涵。而在知識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口語交際的能力也將隨之提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應該擴大閱讀麵,從課外閱讀中吸收一些好的詞彙、句子以及表達方式,從而在說話時避免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總而言之,培養我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尋找各種有效的途徑,做到想說、敢說、愛說和會說,逐步把自己培養成適應時代潮流的跨世紀人才。
【作者單位:湖北省陽新縣排市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