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合轍共振,叩開閱讀之門
教學在線
作者:方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得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加大學生的閱讀量,打破封閉的教學環境,激勵、督促、指導學生多讀書,帶領學生開辟課外閱讀的廣闊天地,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呈現出一片綠意蔥蘢的景象。
一、優化環境,沐浴書香
(一)充分利用班級圖書角、學校圖書室等有效資源
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一直鼓勵孩子們多讀書。除了班級的圖書角可以全天開放,且允許他們帶回家繼續閱讀外,我還向學生介紹了學校的圖書室。圖書室的環境優美,是許多學生向往的地方。在我的指引下,一個個小身影開始穿梭在班級與圖書室之間,一篇篇美文也在孩子們閱讀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產生了。
(二)爭取家長的支持,營造“書香家庭”
我邀請家長加入“營造書香家庭”活動,做孩子讀書的向導和榜樣,用書籍為孩子的成長奠基。家長在家裏和孩子一起誦讀,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與孩子不僅獲得了知識的交流,更獲得了心靈的交流。這種跨越代溝的溝通,是構建學習型家庭的良好方式。
(三)拓展時空,利用網絡開辟“閱讀專欄”
孩子們都非常喜歡上網,上網已是家常便飯了。於是,我便在班級博客中開辟了閱讀專欄,將六年級的閱讀書目放到網絡上,使學生有閱讀的方向;並且開設了QQ群,讓學生在群中分享和討論閱讀感受。
二、激發興趣,翱翔書海
(一)開辟課外閱讀訓練場
1.“下水”讀書,其樂無窮。
我常想,如果老師都不能安靜地坐在書桌前讀書,又如何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讀書、做讀書筆記呢?假如老師能與學生一起讀書,那麼學生定能“不令則行”。因此,為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想讀書、愛讀書,我決定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每天堅持和孩子們一起讀書。同時,我還將自己的讀書筆記展示給學生看,並將自己所寫的讀書筆記讀給學生聽。夜晚當我在燈下一口氣讀完《愛的教育》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聯係自己的教學實踐,我揮筆寫下一篇讀後感,第二天利用晨會課的時間讀給學生聽。學生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我也借到這本書啦!我也要認真地把它看完。”這時我知道我的做法已經開始影響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