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不做_老媽子_,抗挫折的孩子不依賴(4)(1 / 3)

一方麵是孩子認識上的障礙。在平時生活中,一些父母對孩子限製頗多,總是要求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為,這讓許多孩子形成了認識上的障礙。其實,這種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將直接導致孩子遇到事情後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

另一方麵是由於缺乏溝通,讓孩子產生了猶豫不決的心理。有的父母由於忙於工作,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比較缺乏,導致他們不理解孩子,這也往往會造成孩子的畏懼心理,以至於自己很想做的事情也不敢說、不敢做了。

還有一點就是家教太嚴,受管束太多造成的。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還相信"嚴管出孝子"的古訓。豈不知,"嚴管"的教育方式教出來的孩子大多隻會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是否合理,在行為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毋庸置疑,沒有哪個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等孩子長大後,獨自麵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是必然的。那時候不可能時時都有父母的意見供參考,如果孩子自己老拿不定主意,那必定要誤事。因此,父母需盡早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的能力,教會他們要對自己負責。

1.敢於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天性中,大多是勇敢無畏的,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大人們認為的那樣什麼都不能做,相反,他們覺得自己能做很多事。再加上對任何事都好奇的天性,孩子一般都願意參加一些活動。

既然如此,父母們大可利用這一點,及早分派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做得比較慢,也有可能做不好。但這都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鍛煉的機會,並且樂在其中。

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就會主動去思考、嚐試一些事情。在此過程中,他們的潛力也會被更加充分地發掘出來。日子久了,孩子就可以更多地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某些事情,以後做起事來自然就會果斷進行了。

2.創造機會,鼓勵孩子下決心

父母們都知道,在做某個決定之前,通常會考慮一下利弊得失,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做出最佳選擇。為了培養孩子敢於做決定的良好習慣,父母們就得在一些事情上,盡可能給孩子充分自主的機會,讓他產生一種"我可以決策和選擇"的感覺。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憑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決定做什麼事、如何去做,比如去餐廳吃飯,可以讓孩子點餐;去商場購物,可以讓孩子決定買籃球還是排球等等。

3.放鬆限製,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過嚴苛

我國古訓中"嚴管出孝子"的思想依然影響著現在的很多父母。他們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急切心態,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拔尖、門門優秀。一旦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憤怒,對孩子嚴厲批評。甚至有的父母還讓孩子做超出其能力範圍的事,而且不提供幫助。這樣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嚴苛的名義下,體現了自己的功利心。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孩子因為失敗而感到痛苦,以至於從此不自信,拿不定主意,害怕做錯事。

所以,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們把握適度才好,不要過於放鬆,也不要過分嚴苛,而應適當放開手腳,讓孩子在自我鍛煉中培養果斷的性格。

綜上來看,孩子能否成為一個做事果決的人,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做事總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就有必要及早行動,采取可行的辦法,讓孩子擺脫這種不良性格,從而讓孩子成為一個遇事果敢、堅定的人。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那麼恭喜你,同時也要提醒你,防患於未然,爭取避免類似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