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培養頂天立地的小大人,抗挫折的孩子能抗事(1)(1 / 3)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鬆比賽的話,那麼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各種各樣的幹擾和困難,直至到達終點。要想培養一個頂天立地的小大人,就要放開我們安全的大手,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成長中克服困難的艱辛!孩子不是大人的木偶,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放開我們的雙手還給孩子自我成長、自我生活的機會。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自信、獨立,積極地成長。

細節32:幫孩子克服膽怯心理,勇往直前

孫女士的女兒元元是個聰明漂亮的小姑娘。可是元元總是很膽小,在陌生環境裏從不敢說話,即使有客人來自己家,也總是能躲就躲。

一次,孫女士帶著女兒到小區花園裏散步,碰巧遇到同樓的鄰居楊阿姨。楊阿姨看到元元,便順便問了一句元元的學習怎麼樣。元元趕緊躲到媽媽身後,使勁拽著媽媽的衣角,央求趕緊回家。

平時在學校的時候,元元也非常內向,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會與老師及同學進行交流,而且每次和老師說話都會麵紅耳赤。

女兒如此膽怯,這讓孫女士很犯愁,真不知道元元將來怎麼能夠獨自麵對複雜的社會。

稍微留意一下,我們不難發現,現在很多孩子存在著膽小、怯懦等現象。他們害怕和陌生人說話,害怕去陌生的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沒經曆什麼風吹雨打,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在這種安逸的享受中,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嗬護,失去了冒險、探索等本該具有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這不得不讓父母們反思,看看我們對孩子教育,在智力投資上不惜成本,隻要有利於孩子智力發育的,就可以大把地花錢。可是卻很少在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上下工夫。

如果家長忽略了對孩子勇敢精神和剛強意誌的培養,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膽怯、怕生,遇到事情畏首畏尾,更不敢有任何冒險和探險行為。而實際上,在孩子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也許他們缺乏的並不是聰明,而是勇敢。

晶晶是一個讀初中的14歲女孩,她說:"因為奶奶家在城裏,我的戶口便隨了他們,上學也是在奶奶家附近的小學。奶奶對我有三個不準:刀不準我動,電不準我動,火不準我動。我長到這麼大,根本沒劃過火柴,沒開過打火機,沒切過一次菜。"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教育正在扼殺孩子的生命活力,從上麵晶晶這個案例中我們可見端倪。我們常看到的現象是,父母們總對孩子說"隻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其他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句近乎是國民共識的話,這道出了中國教育的真正隱患。

然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父母卻會給孩子探險的自由,以此來培養孩子勇敢、自信、獨立自主、克服困難的品格。和我們緊鄰的日本,那裏的家長對於孩子登山普遍持支持態度,並且教育工作者也大力支持。

這種不懼風險,放手讓孩子磨煉的做法,著實值得我們借鑒。

1.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幫他趕走害羞的陰霾

即使再害羞的孩子,他也具有一定的潛力。隻是這樣的孩子比那些性格外向開朗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幫助。所以,要克服孩子膽小、怯懦的心理,父母得學會不斷地發掘孩子的內在潛力。

田女士一直為12歲的女兒小卓擔心,因為和同齡人相比,小卓總是很害羞,幾乎沒有很要好的朋友。但實際上,小卓是個很熱心的人,她能友好地對待比自己小的孩子。田女士利用女兒的這一優勢,鼓勵她給鄰居的小孩做家教。

果然,小卓慢慢地開始主動幫助其他小朋友了。漸漸地,小卓贏得了同學和夥伴們對自己的敬佩,同時也幫助小卓增強了自信心。

其實,隻要父母善於發掘,就能為孩子克服膽怯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幫他們走出害羞的陰霾。

2.用心培養,讓孩子擁有一技之長

一般情況下,一個有一技之長的孩子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關注。比如,一個會彈鋼琴的孩子,偶爾的一次表現會讓眾多不會彈琴的孩子產生羨慕之情。這樣,孩子就會因為自己有別人沒有的地方而感到驕傲和自信。

所以,父母們可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和氣質類型,幫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技之長,並好好地學習,例如:書法、繪畫、下棋、演奏等。一有機會,就讓孩子在眾人麵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這樣,孩子的膽量就會越練越大,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強,離害羞、膽怯也就越來越遠了。

3.多給孩子鼓勵,讓他消除緊張感

大多膽怯的孩子,很怕受到外界的忽視或者歧視。每當這時,他們就會非常自卑,而越是自卑就越不敢大聲說話,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你的孩子也比較膽怯,那麼當他遇到上述情況時,你可以告訴他:"沒關係,有我們幫助你,你會好起來的。"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信任,膽怯心理就會有所緩解。

當然,幫助孩子消除膽怯心理,還需要父母更多的鼓勵。隻要孩子取得了進步,哪怕隻是一丁點,我們也要給予熱情而真誠的鼓勵。孩子在我們的鼓勵中,產生被認可、被接受的感覺,從而增強自信,消除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