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把孩子磨煉得_百毒不侵_,抗挫折的孩子很堅韌(3)(1 / 3)

孩子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麵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切不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都解決掉,把他們前進的障礙清除得幹幹淨淨。

3.有意識地讓孩子經受一點失敗。

有的父母不願看到孩子失敗,下棋、遊戲、競賽時,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贏,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其實,有時讓孩子體驗一點失敗的滋味未嚐不是好事,可借機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

如何去看待困難以及如何去克服困難,這兩點是孩子的抗挫折意識的具體表現,而這也正是家長要培養和塑造孩子的方麵。怎樣去克服困難,這是孩子的能力問題,需要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慢慢鍛煉養成;家長們現在就應該培養的,是孩子看待困難的態度。孩子隻有不懼怕困難,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才能很好地去克服、解決困難,才能有自信去打倒困難。這才是家庭教育在這方麵的突出意義。

細節56:該認輸時就認輸,沒有什麼大不了

周末的一天,涔涔和媽媽爸爸媽媽一起做遊戲,遊戲的內容是擲豆子。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把一粒青豆放在地上,然後再拿另外一粒青豆從半米高的位置往下投,要盡量擊中地上那裏豆子。每人一次可以連續投10粒青豆,擊中次數多的為勝。

涔涔覺得這很簡單,拿起豆子就投。結果,他投的10粒青豆隻中了兩粒,而爸爸和媽媽分別擊中了4粒和5粒。

看到這個結果,涔涔很是不服。於是又進行了一次比賽。這次結果是涔涔投中4粒,而數量還是少於爸爸媽媽,涔涔再一次失敗。

涔涔還是不服氣,就喊著"再來一次"!

讓他失望的是,第三輪比賽,他依然以失敗收場。

此時,擊中豆子最多的爸爸振臂歡呼著"勝利啦!勝利啦"!涔涔呢,瞬間臉色難看,流下眼淚來:"不玩了!不和你們玩了!",一邊說著,一邊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

此時,涔涔的爸爸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自己的寶貝女兒,已經被習以為常的誇讚給慣壞了,她根本輸不起。因此,爸爸媽媽得想想辦法了,決不能再讓女兒隻能接受贏而不能接受輸了。

看完這個故事,你可能深有體會,因為自己的孩子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其實,生活中,像涔涔這樣"輸不起"的孩子多得很,他們一旦輸了,就會亂發脾氣,不認輸,甚至倔強地退出;如果是繪畫做得不好,就一把把紙撕掉。顯然,這樣的孩子缺乏承受挫敗的容忍力,也就是"輸得起"的精神。

如果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講,這種"輸不起"屬於一種正常現象。不管是什麼事,孩子都希望自己做得是最好的,比所有人都強的。可是由於孩子年齡尚小,各方麵還不成熟,對於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並不了解,一旦在集體活動或者別人麵前不如人時,就會表現出不高興。

通常來講,孩子的"輸不起"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采取回避的態度,以此來逃避困難。比如,媽媽批評芳芳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旭旭彈得好,聽到這話芳芳索性就放棄了,幹脆就不彈了;另外一種孩子,性格很急躁,每當輸了,就大發脾氣,以哭鬧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不滿。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必將難以承受失敗,要麼從此一蹶不振,要麼蠻不講理。

相反,讓孩子具有承受挫敗的容忍力,也就是具備一份"輸得起"的精神,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其日後遇到挫折時不容易被打敗,而能夠以正麵、樂觀的心態戰勝困難。

1.引導孩子樹立"失敗不可怕"的意識

失敗在所難免,失敗也未必都是壞事,其中的關鍵還是要看待麵對失敗時的態度。同樣是失敗,既可以產生消極的情緒,也可以磨礪人的意誌,使其奮發向上。

孩子在失敗時產生消極情緒也是正常的。但這時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告訴他"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會做得更好的"。利用孩子的失敗,父母完全可以以此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