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產婦各類疑慮全程解答(2)(3 / 3)

19.如何預防產後子宮脫垂?

分娩時由於胎兒通過產道,盆底的肌肉和筋膜被牽拉,並向兩側分離,肌纖維也常有撕裂。這些改變和損傷在產後雖然能恢複一些,但很少能恢複到妊娠前的狀態。分娩時會陰部亦常發生裂傷,使陰道口擴大而且鬆弛,陰道壁也失去原有的緊張度,變得鬆弛而容易擴張。上述改變都使骨盆底部比妊娠前變得薄弱。如果產後不加強鍛煉,而且過早地參加較重的體力勞動,不但盆底組織不能早日恢複,反而使其更加鬆弛和薄弱,日後就有可能發生陰道壁膨出,甚至發生子宮脫垂。

為了預防子宮脫垂的發生,在產褥早期就應當做簡單的康複體操,加強產後鍛煉,並且逐漸增加運動量,以促進盆底組織早日恢複;在產褥期間不要總是仰臥,應當經常更換體位,如側臥或俯臥,以避免子宮後傾,因後傾的子宮更容易脫出;在做家務時,最好是站著或坐著,避免蹲位幹活,如蹲著洗尿布或摘菜;產後尤應防止便秘或咳嗽,因為這些都能增加腹腔內壓,使盆底組織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容易發生子宮脫垂。

產婦雖然容易發生子宮脫垂,但如果加以注意,則很少發生。

20.產後會陰部傷口劇痛應想到有什麼可能?

分娩時會陰部發生裂傷,或做會陰切開縫合後,往往感到縫合處疼痛,但不重,坐時壓迫或觸摸時疼痛重些,但一般都可忍受。在接近拆線前l~2天,因線結幹燥,牽拉或摩擦時有牽拉痛,縫線拆除後就不痛了。如果局部疼痛明顯,就要想到是否有感染或血腫發生的可能。

如果發生會陰血腫,不但會陰傷口痛,而且有脹感,因此產婦往往感覺會陰部脹痛。如果血腫過大,可以引起排尿困難。血腫向上蔓延,使患側陰道壁也被血腫壓迫,此時脹痛加重。治療的方法是立即切開血腫,取出血塊,徹底止血,然後給予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如果會陰傷口發生感染,疼痛常很劇烈,可呈跳疼或刀割樣痛,傷口四周紅腫發硬,有時有膿性分泌物流出,周圍組織亦有壞死等感染表現,有低熱。如有上述表現,應立即拆除縫線,以利壞死組織和膿汁排出。每天換藥,並投以抗菌藥物,局部也可采用物理療法,以助炎症早日消退。

當產後出現會陰部傷口疼痛時,不要以為傷口痛是正常現象,一定要請醫生詳細檢查有無感染或血腫等異常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21.什麼叫晚期產後出血?如何預防及治療?

一般情況下,產婦產後2個小時內,陰道流血量較多,2個小時後,出血量逐漸減少。如果產後24小時開始至產褥期間發生大量陰道流血,就叫做晚期產後出血。晚期產後出血發生的早晚,因病而異。

最常見的發病原因是:部分胎盤或副胎盤殘留在子宮內,胎盤附著麵複原不全;剖宮產後,子宮壁切口裂開,引起大量出血。晚期產後出血有時出血量很大,因失血量多而發生貧血,甚至出現休克,如不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因此,一旦發生出血,應及時就醫。

胎盤殘留子宮內引起的出血,其表現是:大約在產後10天左右,出現多次、反複的子宮出血,或突然一次大量出血,出血前沒有什麼預兆。診斷明確後應給予抗生素以控製感染,同時行刮宮術,立即清除子宮內的殘留組織。刮宮前後給予子宮收縮劑,以促進子宮收縮,減少出血。

胎盤附著部位複原不全的出血原因是:胎盤種植麵於產後尚未完全修複之前發生感染,引起出血。出血時間常常發生在產後2周左右。應用子宮收縮劑與抗菌藥物常可奏效。如果用藥後仍出血不止,可采用刮宮的方法,刮出子宮內積存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因此,刮宮不但有助於診斷,又有治療效果。

如果是剖宮產,而且術中確已將胎盤及胎膜全部取淨,出血時間發生又晚,常在縫合子宮的腸線溶解後才出血,往往是由於切口感染裂開,切口某處愈合不良,或切口處發生血腫而引起出血。這種原因引起的出血,保守治療無效時,多需開腹探查。

關於晚期產後出血的檢查和治療,都需要產婦的充分了解和密切合作。每個產婦應當知道自己分娩的全過程,或做了什麼手術,以便提供情況,作為醫生診療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