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感能力培養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研探索
作者:李鴻霞
一、人格塑造策略。語感能力培養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構建和塑造,並視其為核心本質乃至最高層次意義上的語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語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誌的體現。縱觀古今,大凡傳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處,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偉大體現。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激越,筆帶鋒芒,長於鼓動,在於他是戰事紛繁年代裏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縱橫家、雄辯家。因此,語文教學不能人為地割裂“心”、“言”而大談什麼語感培養。學詩的功夫在詩外,要培養優秀的語文人才,首先得塑造優秀的人格。
二、促進個性發展策略。良好的語感能力極富個性,而個性往往又孕育著創造性,沒有個性也就無法談及創造性。語言作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現的要素”,首先應該是人的個性的集中體現。語感能力培養要著力於個性發展,其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著名心理學家列昂捷夫曾經說過:“背誦詞語,理解詞語,以致理解詞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夠的,應該使這些詞語成為內在決定個性的東西。”因此,教學中就不應過分強調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觀點與教師的完全吻合,對於學生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新奇獨到的見解要善於發現、肯定和引導,否則,會於有意無意之間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三、能動參與策略。語感能力歸根結底是認識個性在長期的對各種言語作品反複“涵詠”體味過程中習得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投入。近年來語文界積極倡導的“語文活動課”就是一種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性、培養語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措施,學生在各種聽、說、讀、寫活動中有了強烈的作者、讀者角色意識,自動探究、傾心實踐,於不知不覺中實現自己認知圖式的構建。
四、整體感知策略。這裏強調的整體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釋就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深厚意蘊,並非通常所說的課文整體、單元整體,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甚至在訓詁式的一個字一個詞地解釋而把文章弄得麵目全非。基於上述理解,整體感知作為一個方法論術語,它對語感能力培養的意義就分外突出了。
五、形象思維策略。語感能力具有直覺思維特性,事實上直覺思維說到底屬於形象思維的範疇,而且漢語和文學又無不具有形象性特征,這就為語感能力培養實施形象思維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據。再從現代心理科學的研究來看,人腦對拚音文字的處理是分別由兩個不同的部位來職掌的,漢字具有“左視野優越性。”而左視野傳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腦處理,右腦主要儲存“圖像”,所謂形象思維主要由右腦完成,而右腦與創造性思維又是關係最為密切的。因此,對於培養創造性語文能力為目標的語感能力培養來說,形象思維策略不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總之,語感能力培養為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是由語文學科內部規定性和教學活動的內部規律性所決定的。這不僅為深化語文教改、提高教學質量展示出廣闊前景,更對社會文化意義上的人的素質培養具有現實的實踐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