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隻有聚其精,會其神,才能其專心,致其誌。
比爾·蓋茨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加之家庭的引導和培養,使其長大後能長期癡迷於計算機。孩子好奇心強,可能對許多事物都有興趣,但往往很難專注於某事,淺嚐輒止,結果一事無成。有的父母也存在浮躁心理,喜歡攀比,見別人的孩子學啥,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識都要孩子知曉,所有的技能、特長都要孩子掌握。這隻會造成孩子看起來什麼都會,卻無一技之長。孩子可能對很多事都有興趣,但往往很難能夠專注於某事——未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永遠隻能在目標的外圍徘徊,很難達到非常高的成就。
我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有過類似的笑話。據他的女兒回憶,有一天,時間已很晚了,李四光還沒有回家。女兒來叫他回家吃飯,誰知他卻一邊專心地工作,一邊親切地說:“小姑娘,這麼晚了還不回家,你媽媽不著急嗎?”等到女兒再次喊“爸爸,媽媽讓你回家吃晚飯了”時,他抬頭,不由得笑了,小姑娘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的寶貝女兒。
我們也都聽說過,我國大數學家陳景潤一邊走路,一邊想他的數學問題,不知不覺中和什麼東西撞上了,他連聲說對不起,卻沒聽到對方反應,抬頭一看,原來是棵大樹。
為什麼這些大科學家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原因十分簡單,因為他們一心想著自己熱愛的科學上的問題,對他們所思考的科學問題反應清晰,對於這些問題之外的事情一點也沒考慮,沒有在意。這就是他們鬧笑話的原因。
隻有聚其精,會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則與父母的教育、教養的態度和方法分不開。正所謂成功孩子的背後總會站著偉大的父母。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養和訓練他們的注意力,養成專心致誌的習慣。要不然,其他的訓練隻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而無功。
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1.培養孩子善於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對任何一種勞動,尤其是腦力勞動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兒童,不但完成作業比較快,而且完成得比較好,效率高。那些作業馬虎、粗枝大葉的孩子主要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沒能仔細地看準習題的要求和提供的條件。而且,善於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學習起來比較省勁,效果比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和娛樂。
2.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屜、櫃子最好上鎖,免得他隨時都可能打開,在沒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去清理抽屜;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如地圖、公式、拚音表格外,不應張貼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女孩的書桌上也不應置鏡子,這會使她有時間顧影“自美”或“自憐”。更不能允許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
3.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如果作業太多,可以分段完成。有的父母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在旁邊“站崗”,這不是長久而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為長期如此,會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此外,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情緒有很大關係,因此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平和、安寧、溫馨的學習環境。聲音嘈雜的環境,雜亂無章的屋子,不正常的家庭生活,所有這一切都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同時,父母應該了解,能否集中注意力也與孩子的年齡有關。研究表明,注意力穩定的時間分別為:5~10歲孩子是20分鍾,10~12歲孩子是25分鍾,12歲以上孩子是30分鍾。所以,如果想讓10歲的孩子60分鍾坐在那裏去專注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4.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常聽有些父母說:“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業動作慢,一邊寫一邊玩。”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動作慢,不允許孩子休息,還嘮叨個沒完,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5.對孩子講話不要總是重複。有些父母對孩子不放心,一件事總要反複講好幾遍,這樣孩子就習慣於一件事反複聽好幾遍。當老師隻講一遍時,他似乎沒聽見或沒聽清,這樣漫不經心的聽課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講的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父母對孩子交代事情隻講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6.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會聽講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老師多半是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父母可以通過聽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聽音樂、聽小說,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