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培養孩子積極選擇未來的好習慣(1 / 1)

人生是由無數次的選擇構成的。不同的選擇,構成不同的人生。選擇就是機會。選擇的機會越多,越能走向成功。每個孩子對專業有不同的偏愛,父母要積極支持孩子的選擇。

選擇就是機會。有的選擇,一生未必能碰上一次;有的選擇,多年才能碰上一次;有的選擇,天天都存在,時時都在考驗著人。每個孩子對專業有不同的偏愛,父母要積極支持孩子的選擇。

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大文學家,從1915年起,他先後出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不久,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他堅決反對封建文化,提倡白話文。他和著名學者劉半農在《新青年》上策劃開展了一場新舊文學的大論戰,並因此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風雲人物。

錢玄同注意對錢三強從小進行愛科學的教育。在錢三強讀小學時,錢玄同就讓兒子讀了不少課外讀物,這些讀物不僅豐富了錢三強的課餘生活,也幫助他開闊了眼界,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了寫作能力。同時,錢玄同還教育錢三強要認真學好外語和自然科學,參加體育活動,鍛煉好身體。

錢三強萌發了研究科學的興趣之後,錢玄同就積極地給予鼓勵。錢三強上中學後,有一次讀了孫中山先生著的《建國方略》,書中提出要把黑暗、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並具體描繪了未來中國的藍圖。他讀完後自言自語道:“對,要使國家擺脫屈辱,走向富強,非建立強大的工業、非學科學不可。”這本書對錢三強後來的專業選擇影響非常大。

錢三強中學畢業前夕,畢業後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便提上議事日程。此時有人對錢玄同建議說:“你是搞語言文字的專家,名氣又大,應當叫三強接你的班。”

錢玄同笑道:“那要看孩子的態度和興趣哩!”一天,錢玄同對錢三強說:“你將來學什麼,我不包辦代替,要由你自己去選擇。但是,對於一切事物,一個人應該有科學的頭腦,應該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斷其是非,然後定改革的措施。”父親的這席話,更堅定了錢三強心中早已立下的誌向。他很明確地告訴父親:“爸爸,我要學工!”錢玄同很理解和支持兒子的想法,點頭表示讚許,並鼓勵他報考北大理科預科班。

不久,錢三強進入北大預科班學習。不料,他首先就碰上了語言難關,因為錢三強在中學學的是法文,而北大使用的外文教材是英文。父親怕兒子泄氣,便鼓勵說:“目標既然確定了,就應當用艱苦的勞動去實現理想,克服困難要有一股牛勁。”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錢三強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闖過了英文關。

在北大讀預科時,錢三強還到清華大學旁聽物理和電磁學,讀了英國科學家羅素的《原子新論》,他深深愛上了原子物理。後來他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物理,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1937年,公費留學生考試在即,剛好有一個留學名額。錢玄同鼓勵兒子去應考。錢三強不負父望,金榜題名。可就在出國前夕,父親不幸患了重病,是去是留,錢三強猶豫不決。父親看出了兒子的心事,鼓勵他不要掛念家裏,對他說:“你學的學科,將來對國家有用,你還是出國好好學習吧!”

錢三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學成回國,成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錢三強成長為一名科學家的過程,就是父親不斷精心培養的過程:父親帶著6歲的兒子參加五四運動遊行,讓兒子從小體驗“改造社會”的艱辛;教育兒子從小愛科學,樹立科學救國的思想和抱負;支持兒子自己做主選擇專業;鼓勵兒子克服語言困難;鼓勵兒子出國深造。在兒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每個重要的岔路口,都有父親及時的引導、鼓勵和支持。這就給我們一個啟迪:父母關愛子女,僅僅停留於溺愛和物質的滿足是遠遠不夠的,而應重在啟發、引導、扶持,積極支持孩子的選擇。

讓孩子積極地選擇未來,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1.讓孩子自己選擇專業。每個孩子的興趣不同,愛好不同,父母應當給孩子自由選擇專業的權利,不得橫加幹涉。一些父母,眼見別人3歲的孩子就會背唐詩,也買回一本,每天口讀麵授,逼著孩子背誦。還有的父母,希望子女成為少年畫家、書法家、樂壇“神童”,也毫不顧忌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的條件,把自己省吃儉用的錢摳出搞“智力投資”,但事實並不與他們的願望成正比。

2.及時引導、鼓勵和支持。父母關愛子女,僅僅停留於溺愛和物質的滿足是遠遠不夠的,而應重在啟發、引導、扶持,積極支持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