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其說是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倒不如說是接受知識的洗禮;與其說是人掌握和運用知識,倒不如說是知識把人改變。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夠完善,不夠好,因此才需要通過學習來重新塑造自己,讓自己脫胎換骨,從醜小鴨變成白天鵝。
王鵬非常聰明,從小學就上奧林匹克數學學校,一有競賽就參加,一參加就得獎,每回的競賽名次都是全年級第一,隻有一次是和別的同學並列第一。可就是這麼聰明的孩子,平常的代數幾何卻學得一塌糊塗,在班裏也隻能排二十幾名。正是因為別人都誇他,讓他自己也覺得自己了不起,平時上課都不愛聽,心想,我這麼聰明,考前臨時突擊一下就能過關。
高一第一個學期,他在班裏還是前10名,可往後越學越差,就像坐上了滑梯。每次考試他都臨時突擊,以為自己能找到捷徑,而成績就像一記耳光,狠狠地扇到了他的臉上。幾何老師專門找他,勸他端正態度,苦口婆心跟他說:你要是這麼耽誤,就太可惜了。而他還是照舊,老毛病就是改不了。
有一次物理課,他認真聽了5分鍾,老師出了一道特別難的題,全班就他一個舉手,站起來就答對了。後來,老師就跟別的同學說,像王鵬這麼聰明,不認真聽講還及不了格,你們再不學就更不行了。結果別的同學都很努力,王鵬卻沒有吸取教訓,還到處跟人說,我高中三年就聽了5分鍾物理課,就能答出一道難題,一副揚揚得意的樣子。
他的問題是把學習看成應付差事,當成苦事,能躲就躲,既沒有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也沒有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他在高中時最喜歡去北京大學,找那裏的學生玩,北大中文係的朋友跟他說,你和那些同齡人可不一樣,你應該來我們學校,不然就太可惜了。而他呢,最後什麼大學也沒考上,最終失去了深造的機會。
吳燦不是特別聰明,最終卻考上了重點大學。她對學習的態度,就和王鵬截然相反。從小,吳燦就愛琢磨事,喜歡裝個艦船模型,做個收音機。什麼玩具到她手裏,都能拆個七零八落,然後自己再慢慢想辦法裝,連手表她都拆了不知道多少遍。
爸爸抓住她好奇心強的特點,跟她講:學校裏的每一門課程都是一扇門,背後有一片非常廣闊的世界。學習不是光知道課本知識就夠了,那隻是一個引子,目的是要引導你去探索門後麵的世界。從那以後,吳燦就明白了一個道理,用成語講就是“學海無涯”。她開始看課外書,裏麵的知識比課本更深,更廣,更生動,遇到不會的問題,她甚至會找來大學的教科書自己查找。用她的話說,大學課本裏講的內容和中學一樣,就是前因後果說得更清楚,更有意思。
為了保持住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父母真是煞費苦心。在家裏,誰也不許提“做題”這兩個字,大家約好了,管做題叫“打遊戲”,做對一道題叫“過關”,全做對了叫“通關”,做錯題叫“掛了”。這麼做的用意就是讓孩子不要對考試形成太大的心理壓力,而是像對打遊戲一樣有一種興奮的情緒。爸爸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任何笨鳥都能通關,隻有最快通關的才算骨灰級玩家。”這讓吳燦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贏得了更多積累知識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