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考大學的學生,似乎都被綁上了戰車,隻要咬牙熬到終點就有希望,有沒有求知欲並不重要。然而,從做題的角度而言,學校普遍追求的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訓練,而為了拉開分數的差距,題目越來越強調獨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單憑題海戰術隻能讓孩子受苦,並不能讓他在新的問題麵前給出正確答案。
而求知欲,實際就是掌握知識的能力,在自己的心裏編起一張知識的網,並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彌補漏洞。隻有憑借強烈的求知欲,孩子才不會在無邊的題海中迷失方向,真正在高考中考出高分。
許多孩子被學習的重擔壓得失去了眼中的光彩,同時也失去了對一切知識的興趣。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重者可能患厭學症,對學校、對書本都有非常強烈的抗拒心理;輕者也會在繁重的學習中不知所措,成績越來越差。失去求知欲,會帶來很多可怕的後遺症,譬如:
一問三不知。這種情況是因為對知識不感興趣,左耳進去右耳出來,知識根本無法儲存進大腦,即使勉強裝進去了,在需要用到的時候,也無法正常提取出來。
屢做屢錯。做錯題後,聽老師講解的時候,當時似乎能明白過來,但因為缺乏求知欲,老師講的內容並沒有在心裏留下來。因此,下次麵對同樣的問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走神。既然沒有求知欲,無論聽講還是做作業,精神都很難集中,十分容易受外界的打擾。這樣的孩子,學習效率更差,成績也很難提高。
貪玩。對知識失去興趣以後,就隻剩下對於玩的興趣了,當然會貪玩。他們會在課本裏夾漫畫,會上課聽歌、打遊戲,回家複習的時候,也會把武俠小說藏在抽屜裏,拉開抽屜偷看。如果心思不在學習上,家長再怎麼嚴格管理,都不會有實際作用。
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天賦。當孩子失去了求知欲,同時也就等於是放棄了自己的天賦。他的天賦沒有機會得到挖掘,被白白地浪費了,這是十分可惜的事。
在美國,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曾經碰到過這樣一份作業:“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你是否認為當時隻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父親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哪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然而,這個父親並沒有立刻抱怨,而是靜下心來尋思其中的道理。他發現,老師正是在這一連串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