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之所以自信是因為他首先獲得了他人的信任;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其信心也必將受挫。曉於此理的父母就不難理解孩子在信任的環境中更容易走向成功的奧秘。
王威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似乎命運對他特別恩寵,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在大學畢業的同時通過了托福和GRE的考試,獲得了赴美國讀研的深造機會……
有句家教格言:有什麼比孩子的自信更能使他走向成功的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感到,孩子的自信源於家長的信任。王威正是在家長的信任中,養成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典範。
據王威的媽媽講,在王威的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他們似乎並沒有給予王威多少特殊的照顧。但經過和他細致地交談之後,筆者感到,王威的父母是將對王威的教育滲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了,這種教育是自然的,但又是極具持久性的,也是最有效的。他們在王威心智發展的最初時期,注意對他的引導教育,使孩子早早地形成了良好的接受各種知識的好習慣,在孩子接受正規的社會教育後,他們則不必在孩子愛不愛學習、學習成績好壞上操心,甚至可以在孩子上小學甚至上中學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離開孩子出國工作。在父母的眼裏,王威隻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是家庭中的一般的成員。父母在王威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平等地對待他。孩子與父母的交流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交流中父母幾乎沒有對孩子發號施令過。在父母麵前王威沒有什麼不敢講的,隻要他願意,父母就會像同事間探討問題那樣聽他從頭至尾地把事情說完。小的時候聽完王威對某件事情的陳述後,父母還要告訴他像這樣的事情更清楚更簡練的表達方式,當王威大點後父母隻是就事論事地談出自己的觀點。他們從沒有否認過孩子對問題認識過程中的觀點,在瑣碎的生活中,父母對他所施加的影響是自己對工作的兢兢業業、生活態度的嚴謹和努力進取的求知精神。對於王威在上學期間一般的家長都非常重視的學習問題,他們則很少過問。他們更相信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鞭策孩子求上進,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性,通過家長的具體言行,讓孩子去體會作為學生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學習。
王威的媽媽回憶起他們夫婦輪流出國或同時出國的那段日子時這樣說,也許是我們在無意中創造了有益於孩子個性發展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王威雖然是個獨生子,並沒有享受到特殊的生活待遇,也沒有從父母那裏得到現在獨生子女們能得到的一切。而更多的時候是父母同時出國或輪流出國工作,留下他獨自地生活。這樣的家庭背景,無形中給王威提供了一個要依靠自己去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的生活環境。長期的學習和生活的獨立,使王威在心理上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成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強於班裏的其他同學。小學期間他就表現出了對學習上的事情十分的重視,在學習知識上他非常認真。對自己在學習上有超出年齡的要求,在沒有家長督促、沒有老師要求的情況下,自己找書看,找題做。沒有父母陪伴的家庭生活是孤獨的,但是王威的心全然地放在了書堆裏,他在書中找到了寄托和安慰,隻要有書他就沒有孤獨感。在廣泛的看書學習中,他的知識範圍在漸漸地擴大,知識的積累使他能從容地對待上課老師教的那點知識。上課時他思維活躍,常常成為課堂上求解難題的關鍵人物;由於閱讀的課外書多,他寫的作文內容充實,文筆也流暢,他的作文常常作為範文在班裏宣讀。在老師的心目中,王威是個出類拔萃、好學聰明的好學生。
王威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所在班級的老師接到中學招收少兒實驗班的簡章後,就向學校的領導極力地推薦王威,希望學校給王威一次報考的機會,並主動寫好推薦信,向中學介紹王威的情況。首屆少兒實驗班招生時必須有原小學的推薦信,以確保考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王威得知這一消息時並不理解少兒實驗班的具體的含義,隻知道要通過考試才能被錄取。很巧,王威的母親那一段時間正好回國,便帶著王威來到了少兒實驗班的報名處。細心的母親雖然對孩子的學習水平還了解得不具體,但是他在孩子學習的環境中看到孩子身邊的圖書內容就已經明白了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程度。她不僅給孩子報了名,還詳細地詢問了少兒實驗班的辦班原則、教學安排等事宜。她感覺,自己的孩子除了智力上是否超常家長無法知道得更具體因此沒有辦法把握外,其他的方麵按招生簡章的要求孩子都能達到。她沒有給孩子提什麼要求,也沒有在孩子麵前多說報考少兒實驗班競爭激烈的困難,而是問孩子:“你考不考?”當王威對母親說:“試試吧。”母親才在家長推薦的一欄中填寫了自己對孩子的推薦理由。
參加少兒實驗班考試的那天早上,王威在家裏吃了雞蛋喝了牛奶還覺得沒吃飽,在去考場的路上又吃了半斤包子,這才心滿意足地來到考場,母親看到他心理如此放鬆心裏反倒沒了底,因為王威對待學習上的事情從來都是很謹慎,沒有見到他在考試時還如此地不當一回事兒。當王威在考場上做完那些蹩腳的心理能力考題後,一種興奮感油然而生,他感到做題過程是那樣過癮,此時,能考上少兒實驗班已經成為他的一種渴望。經過又一次的篩選,王威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以10歲的年齡、小學五年級的學業水平,考取了中學的少兒實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