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遠遠超出了比較自信的思維,是習慣性的思維。詞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麵,期待最有利的結果”。
根據《樂觀兒童》的作者、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所稱,樂觀不僅是比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免疫力。他做過高達1000次的研究,研究人數達50萬(包括成人和兒童),結果發現,樂觀的人不易患憂鬱症,在學校和工作中都更容易成功,而且令人吃驚的是,身體比悲觀者更健康。他的最重要的發現是,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性,也是能夠培養的。
人生活在複雜的環境中,遇事抱有樂觀的態度還是悲觀的態度,不僅體現了一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更有現實意義的是,能否使自己從困境中走出來,以樂觀的情緒去贏得成功的機遇和希望。長期自卑會使人精神脆弱,總是擔心不幸的事情將會來臨,整天憂心忡忡,對工作學習失去信心。在漫長的生活中形成對事物的樂觀態度,孩子的成長就會更順利些。
孩子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欺負,家長的訓斥,也會遇到學習上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朦朦朧朧地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這些足以使一個對生活沒有經驗、持悲觀態度的幼小心靈產生恐懼感,從而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不良的後果。在孩子的成長中需要樂觀情緒的鼓舞,成人後更需要持樂觀的態度去爭取人生的幸福。
樂觀的性格是能夠培養的。由於孩子生活的空間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因此家長和老師應注意對孩子樂觀性格的引導與塑造。
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把你的優缺點一並吸收。如果你是個悲觀主義者,那麼你的孩子也會那樣思考問題。如果你希望他們養成樂觀品性,那麼你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做一個樂觀的表率,身體力行地塑造孩子樂觀的性格。
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應該提倡快樂教育。其實,孔子很早時就已經有了快樂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另外,陶行知先生也曾經提到:把校園變成樂園。毛澤東更是指明:要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顧明遠教授指出:關於快樂教育,它的本質、目的就是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它不是一個方法問題,隻有經過教育思想的轉變才能達到這一目的。他尤其強調快樂教育要營造4個環境: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多彩自主的活動環境,友愛融洽的人際環境,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實施快樂教育的關鍵是:轉變教育思想,嚴格管理學生,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家長社會配合。
可能許多家長會有一種偏見,覺得我們搞快樂學習就是讓孩子放開了玩,怎麼開心怎麼來,完全像是哄孩子做遊戲,和傳統教育中的刻苦努力、拚搏上進是水火不容的,其實不是。快樂教育中“快樂”與平常提倡的“刻苦”並不矛盾。
心理學表明:“快樂”與“痛苦”、“刻苦”與“懈怠”是對立的,而快樂與刻苦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如果孩子造一個句子“我很快樂,因為我在刻苦學習”,難道不對嗎?
過去我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心理、個性等因素,一味“死教”,那是一種強迫學生學習的教育。強迫學生學習,他們是被動的,會感到痛苦,而在這種氛圍之下學生很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快樂學習並不是創造了一種新方法,實質是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要減輕學生心理上的壓力,要相信學生是願意學習的,是有旺盛的求知欲的。家長應該從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個性習慣、認知思維方式等方麵入手,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要求學習,這樣,學習效果將會大大改觀。因為強迫學習隻是給學生施加了一定的外部刺激,而當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狀態時,這種外部刺激是非常容易失效的。隻有通過快樂教育,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學習產生興趣,變被動為主動,這種內部動機才能持久地激勵學生刻苦努力地學習。如果教育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隻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隻會帶來疲勞。
可見,快樂教育不僅能誘發和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自覺主動地學習,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和健康成長。
隻有孩子看到了學習的光明前景,看到了未來的成功,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是促使其自覺主動地求知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