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自信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自卑的性格也可以通過實踐予以改塑。
性格,到底對孩子的學習有沒有影響?許多家長並不太注意,總覺得孩子還小,性格好壞,無礙大局,及至孩子漸漸長大,不良性格已經形成,又覺得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了。這兩種認識都是片麵的。小孩子的性格品質和智力發展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
少年大學生幾乎都具有自信、堅強、樂觀、百折不撓的性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曾對少年班學生作過心理測試。測試題目中有一條:“認準一個目標就希望盡快實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認為這一條符合或比較符合自己性格的占76.2%,可見強烈進取、持之以恒是少年大學生的性格特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教授和他的學生柯克斯博士曾對1450~1850年400年間出現的301位偉大人物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在青少年時代,都具有堅強自主、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自信向上的性格特征。
自信向上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自己的孩子還沒有養成這種性格,甚至已經有了自卑、孤僻、懦弱或衝動的不良性格,怎麼辦呢?
早期誘發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優良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改塑。
不過,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一用就靈”的辦法。但有幾條原則可供家長們塑造孩子性格時參考。
1.家長和孩子要確立改塑性格的信心
孩子現有的性格是否屬於自卑性格,家長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而且雙方認識應該一致。既然都認為已有的性格不好,應當改塑,就不必灰心喪氣,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確立起建立自信向上性格的信心。
2.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遇到一點困難,又會垂頭喪氣。沾沾自喜一多,容易產生高傲的性格;垂頭喪氣一多,又會養成自卑的性格。
有個女學生叫張雪瑩,長得很漂亮,又彈得一手好琵笆,15歲那年從外校轉到市二中。剛轉學那陣子,行動極為孤僻,班上組織到郊區勞動也不願去,同學們說她太嬌氣,不理她,這使她更孤僻悲觀。班主任老師和家長一起找她談心,才明白,她剛轉學時有兩次課堂提問沒答對,產生了自卑感;又由於患有夜尿症,怕出去勞動時和同學住在一起,被人發現自己尿床,所以不願去農村勞動。
班主任知道情況,不僅替她保密,而且一邊督促家長帶孩子去就診,治好了夜尿症;一邊在公開場合表揚她是個不怕苦的學生,學琵琶時手指磨破了都不叫痛。終於使這個孤僻、自卑的姑娘成了活潑、自信的好學生。
3.指導孩子從自信性格認同中,決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謂“認同”,是指認定自己和某一對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過程。性格認同,就是認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樣,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給孩子講述先進人物、英雄人物、優秀學生的故事,可以講述孩子身邊的優秀中小學生的故事,還可以將孩子和具有自信性格的孩子組織在一起,學習、讀書、畫畫、彈琴等,激發孩子向自信性格認同,達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4.在家庭中,家長隨時注意指導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礙,學會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
家長促使孩子化解自卑情緒、不良情感,使其心理障礙及時得到化解,也就不會導致自卑性格的形成。例如,孩子有了苦悶,要讓他盡量訴說,發散其情緒,不要讓他的委屈長期壓在心頭,更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斥責;還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諱的話題;或者轉移孩子的思路,減輕心理負擔,如此等等。因為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往往是孩子自信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總之,塑造孩子自信的性格,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很重要。
目前市麵上有很多幫助家長塑造孩子性格方麵的書籍,家長們可借鑒參考,但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對待孩子切不可生搬硬套書本上所講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