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培養孩子從觀察中學會思考的好習慣(1 / 1)

觀察是聰明的眼睛,讓孩子長一雙“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細致是培養觀察的基本要求,準確是觀察習慣的根本,全麵是觀察的基本原則,發現特點是觀察的目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歲寫詩,9歲發表作品,1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8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至今已出版詩、文集7部,發表各類文章近500篇,多次獲國際、國內文學獎。

任寰小時候不愛說話,這與她從小患過敏性哮喘有關。每次住院、打吊針、輸氧,她也不多話。這種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於用眼睛觀察的習慣。

任寰上小學二年級時,父親有意識地培養她觀察、描寫大自然。上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又教她注意觀察人物,觀察人的心理,進而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10歲女孩任寰詩文選》就是她觀察、思考生活的結晶。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稱她的詩具有思辨性。

任寰的父母在平時也注意指導觀察,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生活。例如,讓任寰觀察家裏養的花草、小魚,晚上帶任寰觀察星空,講講簡單的星係。白天觀雲,看到雲的流動,講一講“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披蓑衣”等諺語的簡單道理。

任寰的父母常常引導她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接觸生活,觀察世界,擴大眼界,鼓勵她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啟發孩子思考問題。這為任寰後來的成功有極大作用。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和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

父母在鼓勵孩子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善於觀察。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我們的建議是:

1.明確觀察目的。孩子對觀察任務的了解,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觀察中,有無明確的觀察目的,得到的觀察結果是不相同的。例如,父母帶孩子去公園,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轉半天,回到家裏,也說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觀察公園裏的小鳥,那麼孩子一定會仔細地說出小鳥的形狀,羽毛的顏色,眼睛的大小,聲音的高低等。這樣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觀察,從中獲得更多的觀察收獲。

2.激發孩子觀察前的準備。特別是有關知識的準備,以便讓孩子看得懂,同時要激發其求知欲,培養其觀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認識事物。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他最熟悉的、最喜愛的、特征比較明顯的和容易辨認的事物,激發孩子積極觀察的強烈願望。

3.讓孩子見多識廣。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能說出很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與孩子學習的情況有關。知識學得紮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

4.鼓勵孩子多提問。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經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例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我是從哪裏來的?”等等。孩子們的問題有很多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麵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這麼多為什麼?”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如果是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很掃興,挫傷乃至磨滅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

5.教育孩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在培養孩子觀察的同時,還應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把觀察過程和思考結合起來。科學家看到某種奇特現象,也是要經過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獲的。接收信息而不處理信息就沒有創造。父母應當教育孩子養成觀察與思考的習慣,隻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的觀察能力一天天敏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