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創新論壇
作者:劉欣
摘 要 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體育教學 良好 鍛煉習慣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誌努力和外在監督的自動化的行動方式。對於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
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在體育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1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
長期以來,許多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麵提高身體素質。相反,學生對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與練習。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2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隻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2.1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隻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此外,體育教師還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身體鍛煉。
2.2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誌和毅力的結果,隻有經過嚴格要求,反複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製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準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有單項到係列,有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複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恒。隻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2.3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應與端正態度、激發興趣相結合
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同屬於非智力因素範疇,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鍛煉態度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濃,必然催化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其鍛煉態度自然端正,參與鍛煉的興趣自然愈濃,鍛煉效果也會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好的鍛煉態度和方法都要將它化為習慣,隻有形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表現與應用。
3把握形成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兩個因素
(1)發揮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青少年學生模仿性強,體育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鍛煉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認真貫徹課堂常規,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規範準確的講解示範動作技術,並且加強練習方法方麵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經受一個科學鍛煉身體的過程,並且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教師可通過明示和暗示的綜合效應,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2)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隻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師不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而且要幫助學生製訂有個性特點、具體切實的個人鍛煉計劃。教師要嚴格規定鍛煉內容、方法、過程、運動量和時間等。要教育學生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並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鍛煉計劃的實施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參與鍛煉的自律性,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