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寶寶的生活寶典(33)(2 / 3)

哺育寶寶的關鍵並不在於給他們吃這樣那樣的強化食品,而在於適當地為他增添食物、調節品種,刺激他們的食欲,在日常飲食中達到飲食的平衡、營養的合理,此外進行必要的鍛煉和訓練,給他們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增強體格,及時預防接種,使寶寶自然地保持身體的健康。通常那些食欲不振、挑食厭食、營養缺乏,缺乏鍛煉、陽光,以及久病初愈身體衰弱,或正在病中的寶寶需要有針對地補充某種營養素,即所謂的對症下藥。家長在準備給寶寶使用強化食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明白寶寶到底缺什麼,需要什麼,而無法隨便亂用。

日常護理

教寶寶熱愛勞動

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某件事,大人可讓寶寶充當小助手,隻要是沒有什麼危險的事情,讓寶寶動手參與。這樣可給寶寶帶來勞動的快樂,也可鍛煉動手能力。在充當小助手中寶寶學會許多基本的勞動技巧及其他的知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感受到長大了。

在超市或自選市場裏,媽媽可牽著寶寶,讓他認識各種商品,給他簡單介紹生活常用品。讓他自己選一兩種食物或其他的東西,增加他的興趣。再如可讓寶寶幫忙擇菜,剝花生等,爸爸在修理器具時讓寶寶遞個小錘子什麼的,這些都會讓寶寶沒有形中學到很多知識。這些知識能讓他在以後的實際生活中發揮非常大作用。

不願上寶寶園的對策

寶寶不願上寶寶園的原因較多,故采取的對策也就因人因事而異。

那些在嬌寵的環境中長大的任性的寶寶,總是缺乏一種自我克製能力,無法融入集體活動。因此,在他眼中,寶寶園的生活就變得沒什麼意思了。但父母卻希望寶寶園的老師嚴加管教。實際上,家庭和寶寶園是教育寶寶的兩個方麵,缺一不可,所以,這種想法必須糾正。

那些尚不會洗手、無法自己大小便、不會用筷子的寶寶,即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尚無法自理的寶寶,在集體生活中會感到不安,氣量小的寶寶索性就不肯上寶寶園了。這種寶寶,最好讓他遲一年上寶寶園。

有的父母對寶寶要求過高,經常教訓寶寶在寶寶園裏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等等,於是寶寶就會感到寶寶園是個累人的場所。

那些智能低的寶寶和智能高的寶寶有時也會不肯上寶寶園的。另外,父母對寶寶園的不信任也會影響寶寶的情緒,比如在寶寶麵前講寶寶園和老師的壞話,就會導致寶寶不相信寶寶園。當寶寶被老師斥責而爸爸媽媽卻帶著寶寶去大吵大鬧,則會使寶寶認為老師待己不公,於是對老師既怕又恨,不肯上寶寶園。

要讓寶寶上寶寶園,首要條件就是父母要充分信任寶寶園。

正確對待“自言自語”

父母沒有需為寶寶一邊活動一邊自言自語的行為而憂慮,因為對於幾歲的小寶寶而言,這並不是病態,而是寶寶正常語言發育過程的一個階段。通常而言,語言發育分為出聲的外部語言和不出聲的內部語言兩個階段。小兒早期的語言為外部語言,特點是將自己的思維活動馬上用語言表達出來,做什麼就說什麼。比如,寶寶搭積木,邊搭邊說:“寶寶搭高樓。”內部語言則是語言發育的高級階段,寶寶隻是用腦想而不出聲了,抽象思維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自言自語是寶寶從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轉化過程的一種過渡形式,是寶寶語言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3~4歲的寶寶在遊戲時經常把所演角色的想法或疑問說出來。比如還是搭積木,他會邊找積木邊說:“小房頂哪去了?噢,在這裏。”“咦,小白兔的房子怎麼這麼小?沒關係,我還有好辦法。”

隨著寶寶的逐漸發育成熟。通常7歲以後他就不再出現自言自語了。如果繼續存在,則要引起留心。

早期培育

多動症的現象

多動症又稱“多動綜合征”,是兒童常見的一種以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征。多動症主要有以下症狀:

活動過多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倘若寶寶不安寧,喂食困難,難以入睡,易睡或難以喚醒,就有多動的傾向。有的孩子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壞玩具,或獨自上街。上學以後,他們無法專注,上課時用手敲桌子、跺腳。無法坐住看一會兒電視,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這種活動是雜亂的,沒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