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寶寶的生活寶典(36)(2 / 3)

3.3歲寶寶活潑好動,獨立意識增強,父母要加強對寶寶的監護,以免小兒發生外傷和事故。

4.結合寶寶生理和心理特點,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淡,以穩定寶寶不安定的生長狀態。

5.留心寶寶營養和口腔衛生,避免“病從口入”,安排寶寶身體鍛煉,以增強抗病能力。

6.做好寶寶入寶寶園前的心理教育,保證孩子心情穩定,精神愉快。

7.倘若寶寶感染傳染性疾病,應注意家庭護理,積極治療。

8.積極配合衛生所作好家庭護理,及時對寶寶完成計劃免疫。

二、3歲4-6個月

身心發育

生理發育狀況

身長95.97~96.65厘米。

體重13.85~14.36千克。

頭圍48.3~49.30厘米。

胸圍49.95~51.45厘米。

牙齒數20顆,沒有齲齒。

心理發育特點

3歲以後的孩子,隨著體力和智力的發展,他們活動的範圍逐漸擴大,活動量逐漸增大,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什麼都想探個究竟,同時,這時期兒童的心理發展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對是非的判斷以自己是否愉快為依據,他們不再完全依賴成人共同活動了,而能夠按照自己的願望、能力和水平去模仿成人的活動。

在活動中,他們自己商定主題、角色和規則。成人對這些幹涉過多,孩子會表示反對。

從表麵看起來,寶寶不聽大人話了,其實,這正是他們起初形成個性的時候,其突出表現就是在行為上獨立性和目的性的增長。這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表現。

此時,倘若父母仍希望寶寶像嬰兒那樣順從,忽視他們身上已經產生個性的“花紋”,寶寶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反抗”。有的心理學家提出的所謂“3歲危機”就是指寶寶比較獨立的個性受到了阻礙。這對寶寶的成長是有害的,因此,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尊重寶寶的獨立性。孩子要和鄰居的同伴一起遊戲,父母應當予以支持。孩子進行一些獨立活動,如洗手絹、玩玩具等等,父母要給予鼓勵。對於一些過高的要求,如上街、過馬路,到河邊、海邊玩等,就要既肯定他們天真良好的願望,又不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要給他們講明道理,指出危險性,或用“代償”的辦法,創設另一種發揮獨立性的天地,使孩子不致出現消極的情緒和行為。

思維發育特點

3歲以後的小兒跟3歲以前的比起來,首先生活範圍擴大了,兒童不但接觸家庭和寶寶園的各種事物,而且接觸到更廣泛的自然和社會的事物,因而知識、經驗更加豐富而深刻;同時,兒童的認識興趣也日益發展起來,表現得非常好奇,愛提問;另外,兒童語言表述能力的提高也給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前提。

這樣,3歲以後兒童的思維就在3歲前思維水平的基礎上由低級向較高級水平發展,即具體形象性思維。此時小兒的思維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聯想來進行的,此時他們能夠通過圖片或實物來理解事物間的關係,如通過不同高度的桌椅理解“高”、“低”的詞,通過不同厚度的書本理解“厚”、“薄”等詞。

而倘若離開實物或圖片隻是口頭上講解,他們就無法理解什麼叫“高”、“低”,什麼叫“厚”、“薄”。因此,在這一階段,成人能夠利用畫冊、圖片或實物給他們講故事、說明簡單的道理,他們是能夠接受和理解的。

飲食營養

培養細嚼慢咽習慣

通常而言,寶寶在吃飯時應咀嚼得慢一些,一方麵可使胃腸充分分泌各種消化液,對食物進行完全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夠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團後非常方便地進入到胃腸裏,這種磨碎的混合物容易被胃消化,從而相應地減輕了胃腸道的負擔。

另一方麵,飯菜在口裏多嚼一嚼,能使食物跟唾液(口水)充分拌勻,唾液中的消化酶能幫助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使吃下去的東西消化得更好些,吸收利用得更多些。同時,充分咀嚼食物,還有利於寶寶頜骨的發育,增加牙齒和牙周的抵抗力,並能使寶寶感到被咀嚼食物的甜味,從而增加食欲。

倘若小兒吃飯速度太快,飯菜尚未嚼爛就吞咽下去,結果會讓胃花非常大的力量去“搗碎”食物,而且還因消化液未充分分泌而使食物消化不全,再加上由於口水摻合不進食物,酶的作用未能發揮,也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就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引發胃腸道各種疾病。

另外,有些尤其的食物,如油炸花生、炒蠶豆等,隻能靠牙齒才能嚼碎,胃根本無法搗爛,有部分孩子吃什麼拉什麼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寶寶吃飯要細嚼慢咽,通常每頓飯需用時間20分鍾左右,這樣才有利於健康。